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4-09-03
经义:
三千年来,汝水岸边一位妇人的爱家爱国之心感动了无数中国人。面对国家的危难,妇人思念丈夫,仍勉励他勤奋工作,不忘臣下本分。以免连累父母,以便奉养父母。
《毛诗序》认为,《汝坟》展现了文王教化流行,达到汝水所在之国。诗中这位妇女牵挂丈夫,不忘勉励其归于人臣正道。“《汝坟》,道化行也。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
唐代孔颖达将本诗分为三章,前四句为第一、二章,是写妇人牵挂夫君。后两句为卒章,讲妇人勉励夫君。当时王室政局十分不安,但妇人仍劝丈夫努力于职事,以免得罪当朝,连累父母。为了父母,亦当勉强出仕,委曲求全于一时,以尽孝道。孔颖达《毛诗注疏》:“言今王室之酷烈,虽则如火,当勉力从役,无得逃避。若其避之,或时得罪,父母甚近,当自思念,以免於害,无得死亡,罪及父母,所谓‘勉之以正也。’”
西汉刘向《列女传·贤明传·周南之妻》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汝坟》主旨。《汝坟》主人公是周南大夫的妻子,其夫奉命治理水土,过了时限仍未能归来。妻子怕丈夫懈怠国事,便对邻居陈述以前对丈夫说过的话:国家多难,一定要尽心为国家做事,不要有什么抱怨,免得父母感到忧虑。从前舜在历山耕种,在雷泽打渔,在河滨冶陶,都不是舜的事情,但舜却愿意做这些,他就是为了孝养父母啊!在家贫情况下为了养老,可以不选择官职而出仕,贫困到必须亲自挑水舂米,便可不选择妻子而娶。所以说父母双亲在时,应当在小事上与时同行,但不能在大义上有亏,这样做的原因在不遭遇祸患而已。凤凰会避开罗网,麒麟不会进入陷阱,蛟龙不处枯泽。以鸟兽的智力都知避害,何况是人呢?生在乱世,不能行正道,在暴虐的逼迫下甚至不能行仁义。然而出仕做官,是有父母在的缘故。她于是做诗说:“鲂鱼劳累尾巴红,王室危急如火焚。虽则王室如火焚,父母在前要供奉。”这是因为不得已啊。君子因此知道周南的妻子善于匡正丈夫。“周南之妻者,周南大夫之妻也。大夫受命,平治水土。过时不来,妻恐其懈于王事,盖与其邻人陈素所与大夫言:‘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昔舜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非舜之事,而舜为之者,为养父母也。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亲操井臼,不择妻而娶。故父母在,当与时小同,无亏大义,不罹患害而已。夫凤凰不离于蔚(蔚,通“罻”,小网——笔者注)罗,麒麟不入于陷阱,蛟龙不及于枯泽。鸟兽之智,犹知避害,而况于人乎!生于乱世,不得道理,而迫于暴虐,不得行义,然而仕者,为父母在故也。乃作诗曰:‘鲂鱼赪尾,王室如毁(毁,通“燬”,下同——笔者注),虽则如毁,父母孔迩。’盖不得已也。’君子以是知周南之妻而能匡夫也。”
千载之后,家境贫寒的东汉名儒周磐读到《汝坟》最后一章,慨然而叹。于是解开平民穿的韦皮带,接受了孝廉的推举,出仕养亲。他主政三个县,都有好的政绩。《后汉书·卷三十九·周磐传》:“周磐字坚伯,汝南安成人……磐少游京师,学《古文尚书》《洪范五行》《左氏传》,好礼有行,非典谟不言,诸儒宗之。居贫养母,俭薄不充。尝诵《诗》至《汝坟》之卒章,慨然而叹,乃解韦带,就孝廉之举。和帝初,拜谒者,除任城长,迁阳夏、重合令,频历三城,皆有惠政。”
两千年之后,读《汝坟》,我们仍为周南之妻的家国情怀而感动。
经文:
未见君子,
遵彼汝坟,
既见君子,
语译:
走在汝水堤岸边,边走边把树枝砍。
好久不见君子面,如同早上没吃饭。
走在汝水堤岸边,边走边把新枝砍。
终于盼得君子回,幸好你没弃我去。
鲂鱼劳累尾巴红,王室危急如火焚。
虽则王室如火焚,父母在堂勿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