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正才能解决当代人口失衡问题(《国风·周南·苤苢》)

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4-08-31

经义:

《国风·周南》总计十一篇,前八篇《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皆论后妃之德行,大体以《螽斯》为界,前五篇重在个人的德性,后三篇重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女性教化所及,天下和平,人丁兴旺——其逻辑仍是由内养而外用,由内圣而外王,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特色。

唐代孔颖达《毛诗注疏》解释《兔罝》一诗主旨时说:“《桃夭》言后妃之所致,此(《兔罝》)言后妃之化,《芣苢》言后妃之美。此三章所美如一,而设文不同者。以《桃夭》承《螽斯》之后,《螽斯》以前皆后妃身事,《桃夭》则论天下昏姻得时,为自近及远之辞,故云‘所致’也。此《兔罝》又承其后,已在致限,故变言‘之化’,明后妃化之使然也。《芣苢》以后妃事终,故总言‘之美’。其实三者义通,皆是化美所以致也。”

《芣苢》意在说明后妃德行教化之美。天下和平,妇女乐于生儿育女,才会人丁兴旺。《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东汉郑玄注“和平”:“天下和,政教平也。”先哲心目中,和平不仅仅是没有战争,还意味着天下和谐,政治经济、社会教化平等,这是更根本的“和平”。因为只有天下均平、公正,才会有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持久和平。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中,夫妻都愿意生育,才能最终解决当代人口失衡问题。如果不从多子观念及政治经济条件这些根本问题着手,迷信市场经济,任凭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哪怕采取再多的鼓励生育措施,恐怕也难以奏效。

西汉刘向从四世祖楚元王刘交开始即学鲁诗,所以一般认为其所辑《列女传》引诗时,也守家学,用鲁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即持此种观点。按刘向的说法,《芣苢》主旨是称颂妇人贞洁专一的美德,作者是一名宋女。故事是这样的:有位宋人的女儿嫁给蔡国人为妻,不幸的是,其夫有严重的残疾,于是她的母亲想让她改嫁。她反驳说:“丈夫的不幸也是我的不幸,怎能离开他呢?作妻子的一旦举行了婚礼时用酒祭神的礼仪(醮),便应该终身不改,他不幸而身患恶疾,我不应该变心。况且采摘芣苢草,即使有臭味,还是会捋采它,放在衣襟兜起来,浸泡后用以治疗亲人的病痛,何况是夫妇之道呢?他又没有太大问题,且不是要休我,我怎能离开他呢?”宋女并没有听从母亲的话,于是作了《芣苢》这首诗。《列女传·贞顺传》:“蔡人之妻者,宋人之女也。既嫁于蔡,而夫有恶疾。其母将改嫁之,女曰:‘夫不幸乃妾之不幸也,奈何去之?适人之道,壹与之醮,终身不改。不幸遇恶疾,不改其意。且夫采采芣苢之草,虽其臭恶,犹始于捋采之,终于怀撷之,浸以益亲,况于夫妇之道乎!彼无大故,又不遣妾,何以得去?’终不听其母,乃作《芣苢》之诗。君子曰:‘宋女之意,甚贞而壹也。’”

一位有责任感的女性才是最美的女性——这种责任感不仅包括家庭责任,还包括社会繁衍的责任。显然,鲁诗更偏重家庭责任,毛诗更偏重社会责任。

经文: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语译:

采芣苢呀采芣苢,我们把它采起来。

采芣苢呀采芣苢,我们把它采下来。

采芣苢呀采芣苢,我们把它拾起来。

采芣苢呀采芣苢,我们把它捋下来。

采芣苢呀采芣苢,我们把它装起来。

采芣苢呀采芣苢,我们把它兜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