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4-08-21
经义:
在古希腊城邦中,妇女的生活被局限于家中,她们同奴隶和外邦人一样不享有公民权。中国古代社会的妇女同男性具有对等的地位,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在社会教化方面,母教和女性甚至处于更为根本的地位。
西汉刘向的《列女传》开专门为女性列传的先河。刘向之所以编辑《列女传》,因为他认为王者的教化应当由内而外,从最近的人开始——同王者最近密的当然是众女眷。《汉书·楚元王传》:“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孽嬖,niè bì,意思是宠妾——笔者注)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
在先贤看来,妇女不仅顶半边天,还是家国兴盛的起点。主管家族内部事务的后妃能够帮助王侯推行教化,引导天下人守礼,按适宜年龄婚姻嫁娶,世上就没有老而无妻者,生丁兴盛——这些都是后妃教化所导致的结果。《毛诗序》:“《桃夭》,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 唐代孔颖达《毛诗注疏》将《桃夭》与上篇《螽斯》联系起来解读,他说:“作《桃夭》诗者,后妃之所致也。后妃内修其化,赞助君子,致使天下有礼,昏娶不失其时,故曰‘致’也。由后妃不妒忌,则令天下男女以正,年不过限,昏姻以时,行不逾月,故《周南》之国皆无鳏独之民焉,皆后妃之所致也。此虽文王化使之然,亦由后妃内赞之致,故因上《螽斯》后妃不妒忌后,言其所致也。且言‘致’从家至国,亦自近致远之辞也。”
历史上由齐家而治国的典范是“周室三母”太姜、太妊、太姒。太姜是古公亶父之妻,季历(王季)之母、周文王姬昌的祖母;太任,也作“大任”,是季历之妻,周文王之母;太姒是周文王的正妃,周朝建立者周武王之母。据说太姜正直专一,性格柔顺,训导儿子,丝毫没有过失。太王古公亶父率族迁徙这种大事,事先也要同她商议。《列女传·卷一》称其“贞顺率导,靡有过失。大王谋事迁徙,必与太姜。君子谓太姜广于德教。”刘向甚至认为,周人的兴起,是由于周王室有这三位伟大母亲的缘故。《列女传·卷一》:“周室三母,太姜任姒,文武之兴,盖由斯起。大姒最贤,号曰文母。三姑之德,亦甚大矣!”
四家诗皆兴起于汉武帝表彰六经之后,但其渊源肯定在先秦。《礼记·大学》引用《桃夭》阐释“治国必先齐其家”的道理,与《毛诗序》密合,说明战国时《桃夭》主旨已经得到广泛认同。《礼记·大学》指出,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之人就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做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作者引用《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指出让全家人和睦,然后才能让一国的人都和睦。“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偾,fèn,败坏——笔者注)事,一人定国……《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治国在齐其家”,女性是“齐家”的根本,这是《桃夭》给我们的最大启迪。
经文:
桃之夭夭,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语译: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个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旺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枝头桃子大又多。
这个姑娘要出嫁,子孙繁盛旺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鲜绿又肥大。
这个姑娘要出嫁,家族繁盛旺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