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持续四千多年的贤能政治(《国风·周南·卷耳》)

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4-08-10


经义:

《诗经》之首三篇《周南·关雎》《周南·葛覃》《周南·卷耳》,囊括了中华礼义文明及其政、教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孔子云:“《关雎》,以色喻(喻,说明——笔者注)于礼。”(《孔子诗论》),“食色,性也”,好色是人所难免的,但如果对此情不加以节制,就会导致社会秩序大乱,所以要用礼法去规范——这是中华礼义文明“因人情节人欲”的基本特征。

《荀子·大略》谈到《国风》不避好色之情时说,《国风》言及爱好女色,解说它的古书说:“满足情欲而不超越社会礼法的界限,它的真诚不变可以和金属石头的坚不可摧相比,它可以放到宗庙中去演唱。”“《国风》之好色也,传曰:‘盈其欲而不愆(愆,音qiān,超过——笔者注)其止。其诚可比于金石,其声可内于宗庙。’”唐代杨倞注:“好色,谓《关雎》乐得淑女也。盈其欲,谓好仇(仇,配偶之意——笔者注)也,窹寐思服也。止,礼也。欲虽盈满而不敢过礼求之。此言好色人所不免,美其不过礼也。”

黄老道家经典《淮南子·泰族训》论及中华礼义文明“因人情而为之节文”(《礼记·坊记》)时也说,先王制定法令、礼仪,都是根据人情的喜好来节制修饰的。根据人好色的本性,制定了婚礼,用以规范男女之别;根据人有爱好音乐的特性,规正了《雅》《颂》之音,因而风俗不至于放荡下流;根据人民需要家室安宁、妻儿快乐的愿望,教导人们和睦孝顺,因而父子间有亲情。“故先王之制法也,因民之所好而为之节文者也。因其好色而制婚姻之礼,故男女有别;因其喜音而正《雅》《颂》之声,故风俗不流;因其宁家室、乐妻子,教之以顺,故父子有亲……”

中华文明自古政治治理与社会教化相统一。政府不仅有治国之责,还有教化之责,且教化为先,所以《周南·葛覃》说明教化的重要意义。本诗则强调了中华选举制度——选贤任能的贤能政治(尚贤制)。

《卷耳》主旨,现存鲁说和毛说,皆言作者希望得到贤能之士,任以官职。心知臣下的辛劳,出于公心欲举荐贤能,至于忧虑勤劳。鲁说:“思古君子官贤人,置之列位也。”《毛诗序》则从女性的视角理解:“后妃之志也。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诐(险诐,xiǎn bì,阴险邪僻——笔者注)私谒之心,朝夕思念,至于忧勤也。”

《卷耳》的主旨可能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广为人知。《左传·襄公十五年》谈到楚国任官唯贤,用人得当时,就引用了《卷耳》。作者认为,楚国公子午做令尹,公子罢戎做右尹,蔿子冯做大司马,公子橐师做右司马,公子成做左司马,屈到做莫敖,公子追舒做箴尹,屈荡做连尹,养由基做宫厩尹,以安定国家。君子认为楚国这时能够正确安排官职的人选。选举官员,这是国家的当务之急。这样百姓就没有非分的想法了。《诗经》说,“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就是说能够恰当安排官职的人选。天子和公、侯、伯、子、男,以及甸、采、卫的各级大夫,各安其职,就是所说的“周行”了。“楚公子午为令尹,公子罢戎为右尹,蔿子冯为大司马,公子橐师为右司马,公子成为左司马,屈到为莫敖,公子追舒为箴尹,屈荡为连尹,养由基为宫厩尹,以靖国人。君子谓楚于是乎能官人。官人,国之急也。能官人,则民无觎心。《诗》云:‘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能官人也。王及公、侯、伯、子、男,甸、采、卫大夫,各居其列,所谓‘周行’也。”

如同当代西方流行民主政治一样,过去四千多年来,贤能政治一直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底色。“又红又专”的贤能难得,《卷耳》作者求贤若渴,无心采集卷耳。她在想那些外出辛苦访贤的人,怎么还没访到贤能之士归来?《孔子诗论》说:“《卷耳》,不知人。”似乎是说作者不能知人,未能找到贤能,因而感叹“知人善任”之难。

经文: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

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语译:

采呀采呀采卷耳,采了好久没满筐。

想念贤人君子啊,列位快来朝堂上。

外出求贤来到高山上,马儿跑得又累又颓丧。

姑且倒满一杯酒,仰天一饮慰愁怀。

外出求贤登上那高高的山冈,马儿累得毛发黄。

姑且倒满一杯酒,仰天一饮慰伤怀。

外出求贤来到那石山上,马儿病得倒地上。

仆人累倒在一旁,贤人啊你快快来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