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4-08-10
经义:
《葛覃》主旨,鲁诗说:“《葛覃》,恐其失时。”其意义不清,看不出与诗文明显吻合之处。《毛诗》序称,《葛覃》意在说明后妃教化的根本。后妃在自己父母家时就致力于女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方面的教育,除了纺织缝纫方面,还有俭朴节约的德行,穿着或细或粗的葛布,遵从师傅的教诲。这样,出嫁后就能满心欢喜荣耀地回娘家看望父母,可以作为天下女子的表率。“《葛覃》,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家,则志在于女功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澣濯,即“浣濯”,音huàn zhuó,洗涤的意思——笔者注)之衣;尊敬师傅,则可以归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
这种解释与上博简《孔子诗论》相通,上面引孔子语:“吾以《葛覃》得氏初之诗。民性固然,见其美,必欲返其本,夫葛之见歌也。”氏,廖名春、陈剑二先生读作“祗”,“祗初”,即敬初重本,重视女子教化这一根本。
周代女子未出嫁前由女师对其进行德性、言语、卫生、女功等方面的“四德”“四行”教育,这在经典中多有记载。为何要进行这种教育呢?因为中国文化中家国同构,天子与王后,相当于天下的父母。天子掌管男子成就阳刚之道的教化,王后掌管女子成就阴柔之道的教化。也因此,天子死了,诸侯和大臣要为他服斩衰丧服,这和为父亲服斩衰是一个道理;王后死了,要为她服齐衰丧服,这和为母亲服齐衰是一个道理。《礼记·昏义》:“天子修男教,父道也;后修女顺,母道也。故曰:天子之与后犹父之与母也。故为天王服斩衰,服父之义也;为后服资衰,服母之义也。”
《礼记·昏义》还提到了女子婚前三个月接受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育的细节,资料显得弥足珍贵。古时候妇女在出嫁前三个月,如果该妇女与国君还是五服以内的亲属,就在国君祖庙内接受婚前教育;如果出了五服,就在大宗子的家里接受这种教育。由女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事后要隆重举行教成之祭,这是向祖先禀告婚前教育完毕。祭时用鱼作俎实,用蘋、藻这两种水草作羹菜,这些祭品都属于阴性,用来表示妇人的恭顺。“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祭之,牲用鱼,芼之以蘋、藻,所以成妇顺也。”东汉郑玄注:“妇德,贞顺也;妇言,辞令也;妇容,婉娩(婉娩,音wǎn miǎn,委婉含蓄——笔者注)也;妇功,丝麻也。”
中国文化中男女如日与月,阴与阳,是平等的。但二者因为生理等因素,其社会分工和行为特点却大相径庭。男子要有阳刚之气,女子则要有阴柔之美,如果女子也同男子一样阳刚,如老虎一样凶猛,那就成了“母老虎”,这个词直到今天在我们社会中还是贬义。东汉杰出的史学家,一代才女班昭(约49年—120年)在其著名《女诫》中写道,阴阳有不同特性,男女的品行也各不相同。阳性物质以刚为德,而阴性物质以柔为用。所以男子以刚强为贵,女子以柔弱为美。谚语说:“生男如狼,还害怕他过于懦弱;生女如鼠,还害怕她像老虎般凶猛。”《女诫·敬慎第三》:“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故鄙谚有云:‘生男如狼,犹恐其尪(音wāng,孱弱,瘦弱——笔者注);生女如鼠,犹恐其虎’。”班昭强调女子尊敬丈夫,在家里懂得退让。《女诫·敬慎第三》:“然则修身莫若敬,避强莫若顺。故曰:敬顺之道,妇人之大礼也。夫敬非它,持久之谓也;夫顺非它,宽裕之谓也。持久者,知止足也;宽裕者,尚恭下也。”
女子阴柔恭顺的美德,不是对女性的精神压迫,而是让她们懂得包容,实现家庭长期和谐美满。
过去百年来,东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极大推动了女性社会地位提升和男女平权事业发展。但有人故意将男女平等的伙伴关系,曲解为女子方方面面都要和男子一样——甚至达到了男子女性化,女子男性化的地步。一些国家和地区伪娘流行,性少数群体“LGBTQIA+”甚嚣尘上,已经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和谐与健康——这种违背自然法则的性取向和道德观念我们绝不能提倡!
经文: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语译:
葛藤呀长又长,一直长到谷中央,长得又绿又兴旺,黄鸟翩翩飞来忙,成群飞进树丛上,聚在一起把歌唱。
葛藤呀长又长,一直长到谷中央,长得又绿又兴旺,割下来煮起来,织成粗布和细布,做成衣服真漂亮。
前去禀告我老师,告假要回我娘家,常衣礼服都洗净,洗也不洗整理好,归宁父母问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