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百姓是中国政府的重要职责(《古文尚书·毕命》)

作者: 翟玉忠 赵雪彩   发布时间: 2024-07-17

经义:

政府对人民承担无限责任,教化百姓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官员不仅要“为之君”,还要“为之师”,这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西方社会不是这样,政府主要承担社会治理责任,教化主要由宗教机构承担,二元分立,前者属于世俗的范畴,后者属于信仰的范畴。“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是对西方政教关系的形象总结。

我们知道,为了稳定商代遗民,周人在殷商故地建立了成周,作为东方的行政中心。成周的战略位置如此重要,在西周灭亡后它直接承担起了王都的角色,东周因此延续数百年之久。这全赖周初政治家持续几代人的苦心经营。

最初治理成周的是周公,然后是君陈。经过两人的长期努力,东部殷人的势力基本稳定。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教化成为周康王时代治理殷商遗民的重中之重。所以康王任命德高望重的四朝元老毕公继续治理成周,承担教化商人的重任。《书序》说,周康王命令内史为册书以命毕公,让他治理成周,按殷民善恶区别居里疆界,安定周王都的郊区,史官写了《毕命》。“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

对按殷商遗民的行为表现区分居住地的做法,现代人已经很难理解。因为宋以后城市基层管理方式大变,不同的居住区不再封闭管理。事实上唐代仍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周人的基层治理方式。唐代孔颖达《尚书正义》解释《毕命》“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瘅恶,树之风声”时说:“旌旗所以表识贵贱……言当识别顽民之善恶,知其善者,表异其所居之里,若今孝子、顺孙、义夫、节妇,表其门闾者也。表其善者,则恶者自见。明其为善,当褒赏之。病其为恶,当罪罚之。其有善人,立其善风,令邑里使放效(放效,模仿,效法——笔者注)之;扬其善声,告之疏远,使闻知之。”解释《毕命》“弗率训典,殊厥井疆,俾克畏慕。”时说:“然则先王制之为井田也,欲使民相亲爱,生相佐助,死相殡葬。不循道教之常者,其人不可亲近,与善民杂居,或染善为恶,故殊其井田居界,令民不与来往。犹今下民有大罪过不肯服者,则摈出族党之外,吉凶不与交通,此之义也。亦既殊其井田,必当思自改悔,使其能畏为恶之祸,慕为善之福,所以沮止为恶者,劝勉为善者。”

事实上,上述移风易俗措施在当今仍能找到其遗存,比如“五好家庭”等的评选和挂牌——一种善政能延续数千年之久,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那么用什么来教化广大民众呢?就是先王的德行礼义,以及经过实践检验提炼出来的历史经验教训。康王指出,如果放弃这些,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作为改造教化他们的资源了。“惟德惟义,时乃大训。不由古训,于何其训。”

对于习惯了骄奢自大的殷商遗民,要用夏商周三代的宝贵历史经验教育他们;对于数千年后的我们来说,仍不能忘记经典、经学中包含的文明生存基本经验。1952年,钱穆先生谈到一个族群的历史人事演化与社会制度须相匹配时说:“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而且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死的制度绝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历史上一切以往制度俱如是,当前的现实制度,也何尝不如是。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结果别人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今天有人对中华文明绵延数千载的政治制度、伦理价值等弃之如敝履,这是极为危险的。因为西方的历史演化进程与我们迥异,二者几乎没有可比性。盲从他人,将如邯郸学步一样,必然匍匐而归。

还是周康王那句话:“不由古训,于何其训。”

经文:

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越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周,至于丰以成周之众,命毕公保釐东郊

王若曰:“呜呼!父师,惟文王、武王敷大德于天下,用克受殷命惟周公左右先王,绥定厥家毖殷顽民,迁于洛邑,密迩王室,式化厥训既历三纪,世变风移,四方无虞,予一人以宁道有升降,政由俗革,不臧厥臧,民罔攸劝惟公懋德,克勤小物,弼亮四世,正色率下,罔不祗师言嘉绩多于先王,予小子垂拱仰成。”

王曰:“呜呼!父师,今予祗命公以周公之事,往哉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瘅恶,树之风声弗率训典,殊厥井疆,俾克畏慕申画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不惟好异商俗靡靡,利口惟贤,余风未殄,公其念哉!我闻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以荡陵德,实悖天道敝化奢丽,万世同流兹殷庶士,席宠惟旧,怙侈灭义,服美于人骄淫矜侉,将由恶终虽收放心,闲之惟艰资富能训,惟以永年。惟德惟义,时乃大训不由古训,于何其训。”

王曰:“呜呼!父师,邦之安危,惟兹殷士。不刚不柔,厥德允修惟周公克慎厥始,惟君陈克和厥中,惟公克成厥终三后协心,同厎于道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四夷左衽,罔不咸赖,予小子永膺多福公其惟时成周,建无穷之基,亦有无穷之闻子孙训其成式,惟乂。呜呼!罔曰弗克,惟既厥心;罔曰民寡,惟慎厥事钦若先王成烈,以休于前政。”

语译:

康王十二年六月初的庚午日,新月露出光辉。又过了三天,壬申日的早晨,周康王从宗周镐京出发,前往丰邑,在那里举行对毕公的任命仪式。周康王任命毕公高主政成周洛邑,统领成周民众,保卫洛邑。

周康王说:“父师呀,因为文王、武王行德政于天下,让百姓得到实惠,所以才能代商兴周。因为周公辅佐先王,治理东方,平定叛乱,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周公慎重对待殷商遗民的叛乱问题,将他们迁徙到洛邑,让他们更加靠近周王室的统治中心,以实现对他们的治理与教化。从当初的周朝建立到现在已三十多年了,殷商遗民的改造比较成功,风气渐正,四方没有叛乱和战事,我在任期间,天下和平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然而世道总有变化,良好的治理要靠民风的塑造来实现。为了塑造民风,你要表彰那些值得表彰的良善之人。要让百姓明白是非善恶,努力为善,那些被表彰的良善之人便是是非善恶的标杆。长久以来,你身体力行,推行德政,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你已经辅佐了四代周王,你的公正贤能,为众人仰慕,大家都希望得到你的训教。你在先王主政时期,政绩卓越,我现在就等你前往上任,取得良好治理成绩了。”

周康王继续说:“父师呀,任命你到东都负责周公曾经主持的工作,对此我很有信心。去吧。你到任后,首先要区分人才的善恶,要公开表彰那些努力为善的人,只有扬善惩恶,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形成。其次对于那些不遵守法令法规的人,要对他们进行隔离居住,限制他们的行动,减少他们的社会影响。第三要对都城、郊区等广大地区的驻防职责加以明确和分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巩固边疆安全,这有利于安定天下。政令贵在持之以恒,不能朝令夕改。发布政令的用语贵在质朴、简明、扼要,不要追求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殷商遗民整体上有奢侈浮华的风气,他们以能言善辩为贤能,此风由来已久,直到现在也没有扭转,这一点你要有充分清醒的认识。我曾听过这样的格言:‘世代富贵之家,很少有能践行礼义的’。他们往往以肆意奢华代替以德治家兴国,这种做法违背天道。奢侈浮华会败坏人心和正气,后世的衰败多源于此。殷商之人,他们长期居于高位,追求浮华丧失礼义,他们肤浅到以服饰的华美夸耀于人。骄纵过度,自大自夸,决定了他们以恶行太多而亡,事实也正如此,所以先王才能以周代商。经过周公和君陈的治理,这种局面有所改善,但是真正成功教化他们,依然困难重重。一个组织在实现富裕后,只有尊重并践行先王圣贤的训诫,才能长久。真正的训诫是什么?是行德政,守礼义。不践行经过实践检验提炼出来的古训,那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作为改造教化他们的资源了。”

周康王继续说:“父师呀,殷商众士的表现如何,影响到周天下的安危。治理殷商故地,你要注意,治理措施不能太强硬,也不能太柔弱,只有刚柔相济才能成功。周公最早负责治理殷商遗民,他对殷商遗民的治理十分谨慎周全,平定三监之乱后,兴建洛邑,将殷商顽民迁居至此,然后是君陈继任周公之职,他强调以和谐作为治理目标。现在是你前往继任,希望教化殷商遗民的工作能在你这里取得更大的成绩。你们先后三任治理者都能按照爱民安国的原则治理成周。只要你们以爱民安国为指导从事具体治理,就会造福民众。成周安定,则天下安定。周边少数民族,就会信赖拥护周朝,作为周天子的我会受到上天更大的福佑。父师呀,我希望你治理好成周,只有这样才能为周朝天下稳定奠定良好基础,你自己也可以为后人称颂。后世子孙会按照你的经验治理东方。治理天下啊,秘诀就是不要说自己做不到,只要尽心尽力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觉得民众人口少事情少,只要尽心尽力去处理好所有事务。要敬畏先王开创的事业,把先王的事业推向前进,让自己的努力不愧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