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赵雪彩 发布时间: 2024-07-12
经义:
千年之后我们评价宋明理学,应采取理性的一分为二态度。一方面,宋明理学家为确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做出了重要贡献。宋以前佛教以及受佛教影响形成的道教盛行,与儒家三分天下而有其二。宋儒此时复兴中国文化,一如今日我们在西学“教化全球”的时代复兴中国文化,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另一方面,由于“文献不足”,宋儒又不得不强烈依赖佛教思想资源,结果中国文化被佛教化了,导致对中国文化元典的严重误读。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一言以蔽之:“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亭林诗文集·卷三·与施愚山书》)
《君陈》是周公去逝后,周成王命令周公的儿子君陈治理东郊成周的殷商遗民,所作的策命之辞。《史记》没有记载此事,我们只能从东汉郑玄《礼记·坊记》的注释中得到一点儿信息。郑玄说:“君陈,盖周公之子、伯禽弟也,名篇在《尚书》。”西汉孔安国《古文尚书·君陈》传只是说君陈“臣名也,因以名篇”。唐代孔颖达《尚书正义》疏:“周公迁殷顽民于成周,顽民既迁,周公亲自监之。周公既没,成王命其臣名君陈代周公监之,分别居处,正此东郊成周之邑,以策书命之。史录其事,作策书,为《君陈》篇名。”
君陈之所以被委任此要职,是因为他有“令德”,美好的德行。具体说,“令德”就是后面“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尔”中的“明德”。这里,成王引用古代的哲言,说贡品的香味并非真正的馨香,神明们所喜欢的馨香是成功的德政。接着成王指出的“明德”的具体内容,包括遵守法制,以法治国;对于百姓不可求全责备,要包容地选任贤能等等。
显而易见,在周人眼中,“明德”并没有佛家心之本体的意思。按佛教说法,我们普通人的本心被物欲遮蔽,所以无法显现其智慧光明;修行就是要除去物欲,恢复心体本具的智慧光明。朱熹在《大学集注》按这种理路解释说:“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事实上,孔安国传对于成王说的“我闻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尔。’”作了很好的注解:“所闻之古圣贤之言:政治之至者,芬芳馨气动于神明。所谓芬芳非黍稷之气,乃明德之馨。励之以德。”
“明德”即“至治”,是“政治之至”,而非“虚灵不昧”的天理。这里说明得再清楚不过了。
“明明德”在《礼记·大学》三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郑玄注“明明德”为“谓显明其至德也”,让人感到模糊不清。郭店楚简《五行》篇云:“德,天道也。”但这个德应该包括合乎天道的德政在内,不等于佛教超验的心之本体——这是我们在理解《大学》时需要特别强调的。
文中说“至治馨香,感于神明”,最好的政治,成功的德政即是“明德”。“明德”是天地神明之所以感动的原因——这才是真正的天道、天理!
经文:
王若曰:“
“我闻曰:‘
语译:
周成王对君陈说:“君陈呀,你最大的长处是品行高尚,于父母孝顺,于上级恭敬。能够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心发扬扩展,就可以从事国家治理工作了。所以我命令你接替周公去成周治理洛邑,你不要丧失你孝敬友爱之心呀。以前周公治理东都,教化养育万民,那里的百姓十分感念周公的恩德。你上任后要有敬畏之心,要尊重那里已有的常规,努力光大周公的政治遗产,只有这样才能治理好百姓。”
“古人曾有这样的哲言:‘良好治理所带来的社会和谐幸福,如同祭祀时贡品的馨香,可以感动神明。贡品的香味并非真正的馨香,神明们所喜欢的馨香是成功的德政。’希望你能够效法周公的谋略和遗训,每天勤于政务,不要追求安逸放松。一般人因为资质和环境的局限,无法了解和接受圣王的思想,因为没有圣王的胸怀和谋略,无法实现成功的治理。你天资很好,能够认同圣王的思想,如果不能践行圣王的思想,同样不能实现成功的治理,你要以此为戒。上任之后作为治理者,你相当于风,东方民众相当于草,草随风动,治理是否成功,主要依靠你。治理政务,造福民众,都很艰难。不合理的措施要废除,有益的措施要推出,除旧布新,你要反复和你的下级协商,即使大家都达成一致意见,落实时也要深思熟虑。你有好的谋划与措施,要主动向中央汇报请示,在推行落实时要注意维护中央权威。你应该这样说:‘这些惠民利民之举,都源自我们周朝天子的仁德爱民之心。’众大臣官员们,要是能这样做,便可以彰显天子的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