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赵雪彩 发布时间: 2024-07-11
经义:
在极大程度上,中国学术被西方学术格式化了。所以一谈到全面依法治国,我们许多人习惯于将西方作为依法治国的典范,而忽视本土思想资源。事实上,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已是一个施行全面依法治国的社会。
反观现代西方,由于存在越来越激烈的党争,导致其重要国家政策十分不稳定,社会蒙上了更多人治色彩。早在1952年,钱穆先生在一次讲演中就曾提到这一点,他说:“由历史事实平心客观地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何以呢?因为他们一切政制,均决定于选举,选举出来的多数党,就可决定一切了。法制随多数意见而决定,而变动,故说它重人、重事实。我们的传统政治,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老不变。”(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74页。)
本节,周成王告诉各级官员,首先要学习古代法典,然后才能步入仕途。不管处理什么事情都要依据法制、典章,这样就不会出错。要把我们周朝的常法作为法则,不可信口雌黄扰乱政务。他说:“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其尔典常作之师,无以利口乱厥官。”
《周礼》是对西周政制的追述,全面依法治国是西周六官系统运行的根本特征之一。这一点,从冢宰(太宰)的职责中能明确看出来,作为国家元首周王之下的最高行政官员,冢宰要依据各种典章制度协助周王治理天下。六官执掌的法典分别是: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分别对应着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颁行冢宰的治典,用来治理天下各国,治理官府,治理民众;颁行司徒的教典,用来安定天下各国,教育官府的官吏,使民众归心。颁行宗伯的礼典,用来协调天下各国,统御百官,使民众和谐。颁行司马的政典,用来使天下各国政治公平,百官政风端正,民众赋役平均。颁行司寇的刑典,用来惩治天下各国的叛逆,惩罚百官的违法者,纠察民众。颁行司空的事典,用来使天下各国富强,百官胜任职事,民众得以安生。《周礼·天官冢宰第一·大宰》开篇即说:“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
六官每一官的职能又涉及大一统天下体制的各个邦国、上上下下各级官员,以及平民百姓三个层次。可以说,整个天下都要依各种法典行事。
除了颁行法典,西周还有严密的法制教育及执法措施,比如六官都要在正月初一这一天,向天下宣布自己掌管的法典,王宫门首要将这些法典悬挂起来,让百姓来看,十天以后才将它们收起来。其他各级官员,都有向民众读法的职责,职位越低,读法次数越多。到了基层更是常常读法,以便使人人懂法,不敢轻易犯法。比如掌管二十五家的闾胥,其职责包括:掌管本闾有关征收赋税、徭役的法令。按一年四季清点本闾人数多少,辨别其中可以胜任役事者和应当免除役事者。凡春秋举行祭祀、田猎、乡射礼或饮酒礼、丧事等聚集民众时,及四季考核评定的时候,要向民众宣读法令。《周礼·地官司徒第二·闾胥》:“闾胥各掌其闾之征令,以岁时各数其闾之众寡,辨其施舍。凡春秋之祭祀、役政、丧纪之数,聚众庶。既比,则读法。”
以《周礼》为代表的西周法制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源头,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要学习西方法治建设经验,也不能忽视自身的宝贵历史经验——这是特别需要加以注意的。
经文:
王曰:“呜呼!
王曰:“呜呼!
语译:
成王说:“啊!凡是我周朝在位的官员,一定要恭敬地对待你们所负责的事务,谨慎地发布命令。命令发出去了,就要落实执行。用公心消除私欲,这样百姓就会相信并能服从你。先学习古代法典,然后再入仕途。不管处理什么事情都要依据法制,这样就不会出错。你们要把我们周朝的常法作为法则,不可信口雌黄扰乱政务。积疑不决,就会破坏国家大计,懒惰和轻率也会让政务荒废。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立,什么都看不清,这样处理事情就会慌乱。各位要警惕啊!功高在于立志,业广在于勤勉。遇事能够当机立断,以后就不会有艰难。地位高了不要骄傲,俸禄多了不要奢侈。谦虚节俭才是美德,在培养品德时不要弄虚作假。行德心安而日美,作伪心劳而日拙。能够居安思危,时刻感到畏惧,就不会陷于危险的境地;相反,如果任何事情都不感到畏惧,就很容易陷入危险境地。推举贤明而让位能者,众官就能和谐相处。众官不和,处理政事就会杂乱。举荐之人能够胜任,是你的能力;举荐之人不称职,就说明你不能胜任。”
成王说:“啊!各位公卿大夫们,要恭敬地对待你们的职责,处理好政务,以此辅佐你们的君主。天下长治久安,天下万国就不会厌弃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