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天地之化育”是我们直面的生死问题(《大聚》二)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发布时间: 2024-06-02

经义:

夏商周三代统一于天下星罗棋布的诸侯国,当时中央政府同时也是众诸侯的盟主(王)。这样的大一统前提条件是天下百姓的拥护,天下归心。所以,如何将人民凝聚起来成为首要政治问题。

武王克商后面临同样的问题,于是周公将文王使天下归心的经验告诉武王。《史记》也曾记载,周文王敬老慈幼,天下贤士多有归附者。《史记·周本纪》:“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盍,通‘合’,一同,一起——笔者注)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

文王不仅道德高尚,同时也有好的政策,这是“天下归心”的制度基础,即《大聚》“五德”——五种政策措施。学者们早就注意到,周初文献的“德”字,多指具体的行为,政策,并不都指抽象的道德。徐复观先生写道:“周初文献的‘德’字,都指的是具体的行为;若字形从直从心为可靠,则其原义亦仅能是直心而行的负责任的行为;作为负责任行为的‘德’,开始时并不带有好或坏的意思,所以有的是‘吉德’,有的是‘凶德’;而周初文献中,只有在德字上面加上一个‘敬’字或‘明’字时,才表示是好的意思。”(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1页。)

《大聚》中的“五德”,教德、和德、仁德、正德、归德显然是五种具体政策。说明其“德”观念仍处于周初。张怀通教授推测:“《大聚》可能是战国时人在流传于世的西周材料基础上整理加工而形成的篇章。对于《大聚》,我们应当将其中由西周材料而来的内容与整理者所加内容,以及战国时代的语言等,分别开来,各归其所,使之发挥各自的史料价值。”(张怀通:《〈尚书〉新研》,中华书局2021年版,第349页。)

《大聚》为了让人民安居乐业,安土重迁,除了鼓励商人直接招致外来人口,还包括诸多徕民善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层治理及各项社会福利。扶助农业、工商业,甚至还有很多保护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的内容,其按时生产的观念在今天看来仍十分宝贵。文中说明这些是“禹之禁”,相似内容同样出现在秦汉律法中,可见中国环境保护法规何其源远流长——足以为我中华民族之大骄傲!

“五德”之“归德”不仅包括招致不同阶层人民的内容,甚至包括招致鸟兽、草木。“渊深而鱼鳖归之,草木茂而鸟兽归之,称贤使能官有材而归之,关市平商贾归之,分地薄敛农民归之”,《礼记·中庸》说,行至诚之道的圣人不仅能发挥自身的本性,也能发挥广大民众的本性,还能发挥天地万物的本性,和天地一样包容万物、抚育万物。“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参,并列——笔者注)矣。”

通过《大聚》,我们看到文王、武王真可谓“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的伟大圣王!在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更新地球面貌的21世纪,人类必须对天地万物承担更大的责任。若沿袭过去500年以人类自我为中心,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的生产生活模式,我们只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层出不穷的生态环境危机告诉我们:如何“赞天地之化育”是当今必须直面的生死问题!

经文:

乡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灾,畜五味以备百草立勤人以职孤,立正长以顺幼,立职丧以恤死,立大葬以正同立君子以修礼乐,立小人以教用兵,立乡射以习容,春和猎耕耘以习迁行教茅与树艺比长,立职与田畴皆通立祭祀,与岁谷登下厚薄。此之谓教德。

若其凶土陋民,贱食贵货,是不知政山林薮泽以因其利,工匠役工以攻其材,商贾趣市以合其用外商资贵而来,贵物益贱,资贱物出贵物,以通其器夫然,则关夷市平,财无郁废,商不乏资,百工不失其时。无愚不教,则无穷乏。此谓和德。

若有不言,乃政其凶陂沟道路,藂苴丘坟,不可树谷者,树以材木。春发枯槁,夏发叶荣,秋发实蔬,冬发薪蒸,以匡穷困揖其民力,相更为师。因其土宜,以为民资。则生无乏用,死无传尸。此谓仁德。

旦闻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且以并农力执,成男女之功。夫然,则土而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人不失其事,天不失其时,以成万财。万财既成,放此为人。此谓正德。

“渊深而鱼鳖归之,草木茂而鸟兽归之,称贤使能官有材而归之,关市平商贾归之,分地薄敛农民归之水性归下,民性归利。王若欲求天下民,先设其利而民自至,譬之若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不召而民自来。此谓归德。

五德既明,民乃知常。”

武王再拜曰:“呜呼,允哉!天民侧侧,余知其极有宜。”乃召昆吾冶而铭之金版,藏府而朔之。

语译:

“各乡都设置巫师和医生,备齐百药以应对疾病和时疫,收集酸、苦、甘、辛、咸五味以制作百药。设立乡长以勤劳民事,设立职孤以教养幼儿,设立职丧以办理丧事,设立大葬以主持族葬。设立君子以传习礼乐,设立乡勇以操练兵事,设立乡射之礼以训练仪容,协同狩猎和耕耘以移风易俗。技能和文化同步教授,任职与务农不分高下。设立祭祀,随收成好坏而调整规格高低。这就叫做教德。

“如果不耕作土地不教化百姓,轻视农事而追逐财货,就是不懂得为政之道。山林湖泊湿地要合理利用,工匠努力做工以制作器材,商人设市交易以发挥物用。外商带来本地的昂贵货物,原本的贵物就会降价为便宜之物,买入便宜之物,售出昂贵之物,以流通器物增加财富。如此,则关口畅通,市场平稳,财货不会积滞浪费,商人不会缺乏资本,百工都会适时劳作,愚昧之人都得到教化,再没有贫穷与匮乏。这就叫做和德。

“如果不勤耕细作,为政就危险了。山陂水沟,道路两旁,荆棘之地,山丘坟头等,凡不适合耕种的地方,就栽上可以成材的树木。这样春天可采枯枝,夏天可采花叶,秋天可采果蔬,冬天可采薪柴,这些收成可用来匡扶穷困。聚合全民力量,要他们相互学习借鉴。因地制宜,开发民生资财。如此则生有所养,死有所葬。这就叫做仁德。

“我听说过大禹的禁令:春季的三个月,不得进山林砍伐,以成就草木的生长。夏季的三个月,不得下江河捕捞,以成就鱼鳖的生长。与此同步,要专注农业努力采桑,以成就男耕女织之功。如此则土地不失其地力,万物不失其功用,人不失其职事,天不失其时节,这样就可以成就各种资财。拥有了充足资财,就可以治理教化百姓了。这就叫做正德。

“渊中水深会招来鱼鳖,草木茂盛会招来鸟兽,举贤任能会招来才士,关市公平会招来商人,分地减税会招来农民。水的本性是流向低处,人的天性是追逐利益。君王想要招聚天下之民,只须先安排好利益,百姓们自会前来。就如同冬天的暖阳,夏日的荫凉,不用招揽百姓就会归附。这就叫做归德。

“五种道德都修明,百姓就能遵守教化顺道而行了!”

武王拜了又拜,说:“哎呀,讲得真好啊!天下百姓众多而纷乱,我知道了治理的根本,在于坚持五德的正确路线。”随后命令冶金官,将周公的言辞镌刻在铜板上,珍藏于内府,每月初都要温习、自我省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