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践行大一统治道的一代圣贤(《大聚》之一)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发布时间: 2024-06-01

经义:

在农业社会,劳动力是最稀缺的资源之一。如何获取劳动力也就成为一个社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除了鼓励生育,还包括如何从外部获得劳动力。在这方面,西方世界产生了发达的奴隶制——依靠武力或金钱获取奴隶。

奴隶制度是一种反人性的、建立在野蛮剥削之上的社会体系。不幸的是,西方古代和现代文明的产生都与此高度相关。我们甚至可以说,古希腊罗马及现代美国的崛起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

在中国,政治精英更重视利用各种政策吸引劳动力——这就是徕民,即本篇所讲的“大聚”。

秦国改革家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招致劳动力的政策——徕民十分有名。当时的情况是:秦国地广人稀,近邻“三晋”韩赵魏地少人多。三晋之民为何不愿到秦国来呢?因为秦国人民的赋税重,徭役多,人民生活困苦。于是商鞅建议秦王,对于别国来秦的人民给予特别优待,除了赠予田地和宅院,还免除他们三代人的徭役。这样三晋人民就会归之若流水。秦国让新来的人民从事生产,老秦人从事战争,这样就可以一年四季都从事战争,本国因此强大而邻国就会衰弱下去。《商君书·徕民》:“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而晋之无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如此而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今王发明惠,诸侯之士来归义者,今使复(复,免除赋税徭役——笔者注)之三世,无知军事;秦四竟之内陵阪丘隰,不起十年征。者(者,当为‘著’,写的意思——笔者注)于律也,足以造作夫百万。”

有了大量外来劳动力发展生产,秦国就可以随时攻打那些不服从的敌国了。商鞅引用了《逸周书·大武》中的话:“令故秦民事兵,新民给刍食。天下有不服之国,则王以此春围其农,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陈其宝,以《大武》摇其本,以《广文》安其嗣。”《逸周书·大武》的相关文字作:“四时:一、春违其农;二、夏食其谷;三、秋取其刈;四、冬冻其葆。三兴:一、政以和时;二、伐乱以治;三、伐饥以饱。凡此七者,伐之机也。”除了个别字句,二者对四时战机的认识是相同的。包括:在春季破坏敌国的播种;在夏季夺取敌国的稻谷;在秋季收割敌国的庄稼;在冬季打劫敌国的粮仓。《逸周书》无《广文》标题,可能是《逸周书·允文》之误。(牛鸿恩:《新译<逸周书>》,台湾三民书局2015年版,第59-60页。)

《商君书·徕民》记载了商鞅死后的事件,按照古书“层累地造成”规律,相关内容可能是商君后学所加。从中我们看到,商鞅是熟悉《逸周书》的,不仅《大武》,还应该知晓周初的徕民政策。因为《商君书·徕民》最后明确指出,徕民是古代圣王尧、舜、商汤、周武王的政策,但他们的治国方法却不被后来的统治者继承。现在如果免除外来农民三代徭役赋税,那么韩、赵、魏三国民众就能全被招来了。这事不是靠大王今天的英明决策,让三晋子孙都为秦国所用吗?有人反对这样做,看来不是圣王的说法特别,而是听从圣人的教导很难啊!“且古有尧、舜,当时而见称;中世有汤、武,在位而民服。此三(三,当作四——笔者注)王者万世之所称也,以为圣王也,然其道犹不能取用于后。今复之三世,而三晋之民可尽也。是非王贤立今时,而使后世为王用乎?然则非圣别说,而听圣人难也。”

除了徕民政策,我们细致比较商鞅变法尚功、重视基层组织建设诸细节,就会发现商鞅在制度上恢复和发展了三代王道——他是践行大一统治道的一代圣贤!

《史记·商君列传》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迹,考察——笔者注)其欲干(干:求取,游说——笔者注)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司马迁说商鞅最早劝秦孝公行上古帝王之道是虚辞浮说,不是其本心,显然未能理解商鞅变法的源流之所在。

商鞅先向秦孝公陈说帝道,次说以王道,再说以霸道,最后说以强国之术。实际是以强国之术行文王武王那样的王道——王道本身就是强国之术!

经文:

维武王胜殷,抚国绥民,乃观于殷政。告周公旦曰:“呜呼,殷政总总若风草,有所积,有所虚,和此如何?”

周公曰:“闻之文考,来远宾广近有道别其阴阳之利,相土地之宜,水土之便,营邑制,命之曰大聚先诱之以四郊,王亲在之宾,大夫免列以选赦刑以宽,复亡解辱,削赦轻重皆有数,此谓行风。乃令县鄙商旅曰:能来三室者,与之一室之禄辟关修道,五里有郊,十里有井,二十里有舍。远旅来至,关人易资,舍有委市有五均,早暮如一送行逆来,振乏救穷。老弱疾病,孤子寡独,惟政所先。”

民有欲畜,发令以国为邑,以邑为乡,以乡为闾,祸灾相恤,资丧比服五户为伍,以首为长;十夫为什,以年为长合闾立教,以威为长;合族同亲,以敬为长。饮食相约,兴弹相庸,耦耕俱耘,男女有婚,坟墓相连,民乃有亲。六畜有群,室屋既完,民乃归之。”

语译:

武王战胜殷商后,为了稳定国家安抚民众,于是详细考察殷商政治得失,对周公旦说:“哎呀,殷商的治理混乱无章,如风吹草滚,有的地方积滞,有的地方空虚,我该如何实现政通人和呢?”

周公旦答道:“我曾听先父文王说过,招来远方宾客和兴旺近处人丁是有道可循的。要辨别不同地域的气候差异,选择适宜的地理和便利的水土以营建城邑,这就是所谓的大聚。先从都城四周的近郊处招引百姓,君王亲自接待慰问,勉励并选拔优秀的大夫前去任职。赦免罪人,宽减刑罚,迎回逃亡之人,解救受辱之人,赏罚轻重都规范适度,这就叫做兴教化移民风。然后传令给边远县乡的商旅说:能招来三户人家的,给予减免一户赋税的优待。开放关口,修整道路,每隔五里有四通之道,每隔十里打有水井,每隔二十里设有旅舍。远方的商旅到来,关口人员帮助交易物资,旅舍人员帮助安顿住宿。市场实行五种均平机制,以保障物价早晚一致。送往迎来,无不周到。接济贫乏,救助穷困。优先照顾老弱病残和鳏寡孤独者。

“人口增长到一定规模后,就下令在国下设邑,邑下设乡,乡下设闾,灾祸相救济,丧葬共治哀。五户人家编为一伍,为首的任伍长,十个成年男子合为一什,年长的当什长。每个闾都设立学校,以威望最高者为校长;全宗族共同亲近,以最受敬仰者为族长。饮食互相约请,舞乐互相庆祝,耕耘互相协作,男女互相通婚,坟墓互相连接,这样民众就会相亲相爱。六畜成群,房屋完备,百姓自会前来归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