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赵雪彩 发布时间: 2024-05-21
经义:
孟子对《古文尚书·武成》的评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为《武成》中有“流血漂杵”这句话,孟子就断言《尚书》不可信,认为武王是仁者,当无敌于天下,极仁的人讨伐最不仁的人,死伤人怎能这么多?《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策,古人称一片竹简为一策——笔者注)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在两件事上似乎没搞清楚。一是“血之流杵”和“流血千里”(《战国策·魏策》)、“流血浮丘”(《管子·轻重丁》)一样,都是先秦的一种比喻,用以形容战争死伤的人很多。
另外,《武成》中武王明确说明,由于交战时的前方商军倒戈(并非所有商朝军队起义),商军因阵形混乱而发生踩踏,再加上两军相杀,导致纣军全面溃败、死伤众多。 “前途倒戈,攻于后”。怎么能因为“血之流杵”,就说武王不是“至仁”呢?
孟子本人也重视《武成》,除了《尽心下》,《孟子·滕文公下》也引用了《武成》,用以说明“仁人无敌于天下”的道理,这里孟子也是认可《武成》的中心思想的,并未全面否定《武成》。当时弟子万章问,小国宋国要行仁政,大国齐楚憎恨它,出兵攻打,该怎么办?于是孟子引用了《武成》的话,称“书曰”,“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匪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并解释说,那里的官员用筐装满彩色丝绸迎接周王的官吏,那里的百姓抬着饭筐提着酒壶迎接周王的百姓。是因为周王把那里的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除掉他们的暴君罢了。“其君子实玄黄于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显然,孟子引用了《武成》中下面这段话,只是文字略有不同,“恭天成命,肆予东征,绥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玄黄,昭我周王。天休震动,用附我大邑周。”这类“化用”是先秦诸子的常见作法。
《武成》记载武王讨伐商纣王的丰功伟绩,是重要的《尚书》类文献。其建官惟贤,位事惟能。重民五教,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的观念成为中国贤能政治的指导思想。
《武成》在先秦当广为人知。早在孔壁古文问世前,汉朝还未建立的公元前204年,楚汉相争过程中刘邦重要谋臣张良就曾长篇引用《武成》,劝谏刘邦不可“返武王”,复立六国诸侯后代。如果那样做,将会惨败。张良以吃饭的筷子代算筹,提出反对意见八条,其中五条明显化用《武成》。显然,曾学过礼的张良也熟悉《尚书》,他引用的《尚书》当是先秦旧籍,换言之,今天我们看到的《古文尚书·武成》当为原本《武成》,因为孟子、张良化用《武成》的痕迹较明显,真是“取二三策”,缺乏《武成》内在的逻辑连贯性。
为了便于对比,我们将《史记·留侯世传》“借箸代筹”的相关文字录在这里,供读者参考:
“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乎?”(《武成》作:一戎衣,天下大定。乃反商政,政由旧。释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闾。)
“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散府库以赐贫穷乎?”(《武成》作: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
“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偃革为轩,革,指兵车;轩,一种供乘坐的有帷幕的车子——笔者注),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武成》作: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示天下弗服。)
“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所为。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武成》作:归马于华山之阳。)
“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放牛不复输积乎?”(《武成》作:放牛于桃林之野。)
经文:
惟一月壬辰,
王若曰:“呜呼,
语译:
一月月初的壬辰日,夜空没有月光。第二天癸巳日,武王早晨从都城镐京出发,去征伐商国。四月初,新月开始露出光辉的时候,武王伐商回来,到达丰邑。于是,停止武备,实行文教,把战马放逐华山南麓,把牛赶入桃林旷野,以此向世人表示不再兴兵了。四月丁未日,武王在周庙举行祭祀,远近诸侯都迅速赶来助祭,陈设木豆、竹笾等祭器。到第三天庚戌日,举行了柴祭和望祭,宣告伐商成功。
四月十六日,各国诸侯和百官都到镐京接受王命。
周武王这样说:“啊!众位诸侯。我的先王后稷开疆拓土建立国家,公刘继承先人修治增进了先王功业,到了太王古公亶父奠定周朝基业,王季勤勉经营这份王业。我的父亲文王能够成就王业,接受天命,安抚四方。大国畏惧他的威力,小国感念他的恩德。可惜我父文王在诸侯归附被尊为西伯的第九年就去世了,尚未完成统一大业。我将继承他的遗志,把商纣的恶行禀告给天地神灵以及所经过的名山大川,说:‘遵循天道的太王曾孙姬发,要讨伐商国。现在商纣王残暴无道,暴殄天物,虐待民众。他的治理造成大量百姓或流亡或犯罪,殷城是逃亡罪人聚集的地方。我已经得到仁人志士的帮助,愿意敬承上天的意旨,制止乱谋。我奉承上天的旨意,天下无不遵从。所以兴师东征,安定那里的百姓。那里的百姓送来竹筐盛着的彩色丝绸,以示对我周王除害的感恩。他们都被上天的善德感动,都来归附我大周国。希望你们众神灵,能够帮助我救助天下百姓,不使神灵蒙羞。’到了戊午日,军队渡过孟津。癸亥日,在商郊列阵,等待上天的圣令。甲子日黎明,商纣王率领他众多军队,来到牧野会战。商纣的军队没有对我军进行抵抗,他的前方士兵临阵倒戈,因此商军大败,血流成河。牧野之战迅速取胜,商朝灭亡,天下大定。于是我废除商纣的恶政,实行殷商先王的善政。解除对箕子的囚禁,修缮比干的坟墓,礼敬商朝贤人。散发鹿台的财货,发放钜桥的粮食,大赏天下百姓,万民心悦诚服。”
周武王将设立爵位为五等,分封土地三等。任用官吏,安排职位以贤德和才能为标准。用五常教化百姓,重视民食、丧葬、祭祀三事。重视诚信,表彰道义。尊崇有德的人,报答有功的人。从此,周武王垂衣拱手,而天下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