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蔡青 发布时间: 2024-04-29
经义:
《逸周书》中有两篇《大匡》,除了本篇,还有《大匡第十一》。
《大匡第十一》讲周人救助灾荒的种种具体措施,本篇则是武王消灭商朝后,对负责东方的管叔等人的训诫,提出了安抚东方诸侯的总原则。《周书序》说:“武王既克商,建三监以救其民,为之训范,作《大匡》。”
匡的意思是“正”,《诗经·小雅·六月》:“王于出征,以匡王国”,毛传:“匡,正也。”先秦典籍中这类用例很多。《管子》中有《大匡》《中匡》《小匡》三篇,都是讲管子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匡正天下的事迹。本篇亦有“大匡用和,大封摄外。中匡用均,劳故礼新。小匡用惠,施舍静众”的提法,本义都是匡正,引申为救助、辅佐。
本文重点是安抚商遗民的九条基本原则,有很强的道德教化色彩。除了提倡教化,公正无私,还特别强调谦让、敬贤,“德让于敬,思贤丑争”,其中“让”字出现五次之多。
西方政府也有独立的道德委员会,负责监督和调查政治家是否忠诚等等。但在整体上,西方的政治与道德相分离,国内和国际斗争丧失道德底线——政治的去道德化从15世纪马基亚维利时代就开始了。中国古典政治学不是这样,其道德与政治始终是统一的整体。
没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政策很难贯彻。试想,如果没有恭敬谦让的公共美德,只重人与人的竞争,党与党的竞争,如何能够举用贤能之士呢?西方以多党竞争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大多只能选举出有资本且善于竞争之人,而非经过长期历练的治国理政专家!
历史上,周公可谓谦让敬贤的典范。据说周公在代理天子之位的七年之中,他拿着礼物把对方当作老师去拜见的人有十个,用朋友的礼仪去见面的人有十二个,拜访住在陋巷贫屋里的人有四十九个。自己的儿子伯禽被封为鲁国国君后,周公告诫他:不要因为你是国君就对贤能之士傲慢。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又帮助成王治理天下,我的地位对于天下人来说不算低了。但是为了接见天下的士人,我洗头的时候还常将头发拧干,吃饭的时候还时常将吃到嘴里的饭吐出来,只因为担心会失去天下贤士。我听说过,德行宽广的人,用恭敬心来保持它,就很光荣;土地广大的人,用节俭来保持它,就很安定;职位高而俸禄厚的人,用谦卑来保持它,就能够显达;人民众多武力强盛的,用畏惧来保持它,就会胜利;聪明智慧的人,用淳朴如愚来保持它,就会良善;博学多闻记忆力强的人,用浅显来保持它,就很明智。这六个方面,都是谦退的美德。一个人能够有天子的高贵,有四海的富有,靠的就是这种道德。不谦退而失掉天下,丧失了自己生命的,夏桀、商纣就是这样!《韩诗外传·卷三》记载:“周公践天子之位七年,布衣之士所贽而师者十人。所友见者十二人,穷巷白屋先见者四十九人……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中国特色的选举制度亦重让贤,这是谦让之德与尚贤政治的直接结合。
经文:
语译:
文王受命十三年,武王在管城。管叔自荐当上了殷人监国,原东方诸侯也都受到了武王的封赐。武王于是举行山川祭祀大典,以教导管叔和东方诸侯革除旧弊、开创新政。遵循九项法则,尽守八类职分,理顺六种关系。宽以养民、俭以守己、恭以待人、敬以事上,时刻保持严肃庄重。
提倡回归本真力避不施教化,不施教化就会不聪慧。提倡忠君事上力避盲从私忠,私忠不端就会不公道;追求公道且忠诚,以惠民为尚,以欺诈为耻。提倡诚实守信力避轻言承诺,轻言承诺就会丧失理性;兼顾理性与守信,以重信守诺为尚,以谗毁诬陷为耻。提倡推位让贤力避背离抗拒,背离结党就会妨害德行;谦让心存恭敬,以举贤任能为尚,以党同伐异为耻。提倡自立进取力避愤慨激烈,愤慨激烈就会有失中正;正身挺立于众人之中,以中正自立为尚,以攀附勾结为耻。提倡政治引领力避约束压迫,约束压迫不是长久之道;合理施政造福于民,以忠职尽责为尚,以劳民伤财为耻。提倡有所作为力避走投无路,穷途困境会改变志向;行动坚定且奋发,以沉着冷静为尚,以浮躁妄动为耻。提倡廉洁节俭力避沽名钓誉,假意穷居不是真清高;在财利中涵养清廉本色,以安守道义为尚,以多欲贪婪为耻。提倡牢固稳当力避急功近利,急功近利就难以坚定;处事果断且稳妥,以尽职担当为尚,以投机取巧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