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流传复杂,其他民族难以想见(《古文尚书·泰誓上》之一)

作者: 翟玉忠 赵雪彩   发布时间: 2024-04-24

经义:

从尧舜时代算起,中国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绵延不断的元典传承史,其复杂性是其他民族难以想见的。从《泰誓》的流传上,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泰誓》,泰,通“太”或“大”,所以也作《太誓》或《大誓》,特指周武王伐纣前大会诸侯的誓辞。西汉孔安国解释说:“大会以誓众。”唐代孔颖达《尚书正义》则说:“知名曰《泰誓》者,其‘大会以示众’也。”

因为武王伐纣前有两次大会天下诸侯,于是就产生了两大类,多篇《泰誓》文本。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说明了这一点。

第一次大规模诸侯会盟是武王九年,地点在孟津(即盟津)。这次誓师的目的主要是看天下诸侯有没有伐纣的决心。会盟后并没有继续东进,班师回朝是为了故意示弱。《尚书正义》孔安国传:“至九年而文王卒,武王三年服毕,观兵孟津,以卜诸侯伐纣之心。诸侯佥同(佥同,qiān tóng,意思是一致赞同——笔者注),乃退以示弱。”

回来后,武王和姜太公作了《泰誓》,这是第一类《泰誓》。《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武王即位九年,他想继续完成文王的剪商大业,于是借东征商看诸侯是否响应。军队出师之际,吕尚左手拄持黄钺,右手握秉白旄誓师,说:“苍兕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于是兵至盟津。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诸侯都说可以征伐商纣了。武王却说还不行。所以班师而还,他与太公写了《太誓》。“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师行,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曰:‘苍兕(苍兕,水兽名,能覆舟。以苍兕名官,职掌舟楫——笔者注)苍兕,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遂至盟津。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也。’武王曰:‘未可。’还师,与太公作此《太誓》。”

《史记·周本纪》对此次盟会记载得更为详细,不仅有出师时上面所引的太公誓辞,还有武王的誓辞:“齐栗,信哉!予无知,以先祖有德臣,小子受先功,毕立赏罚,以定其功。”甚至还记载了武王渡过黄河时,有一条白色的鱼跳进武王的船中。过河以后,有一团火从天而降,正好落在武王的屋顶上,最后变成一只乌鸦等异象。

据《尚书大传》流传至今的佚文,我们可以知道,伏生所传二十九篇《尚书》中的《泰誓》,当属于第一类《泰誓》,其中武王的誓辞只是文字上略有不同。(参阅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中华书局2022年版,第144-153页。)

第二次大规模诸侯盟会发生在武王十一年(本文为十三年),这次武王曾在多个地点发表讲话,除了《古文尚书·泰誓》的上中下三篇,还有《史记·周本纪》所录的《泰誓》,它和《古文尚书·泰誓中》一样,誓师地点都是戊午日从孟津渡过黄河后,但武王特别强调了纣王崇尚靡靡之音,毁弃礼乐的大恶。与《泰誓中》内容不同。兹抄录如下:“武王乃作《太誓》,告于众庶:‘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逷,同“逖”,远的意思——笔者注)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故今予发维共(共:通“恭”——笔者注)行天罚,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武王是说,现在纣竟然听信妻妾的话,他这是自绝天命,违背了日、月、北斗的运行,疏远了自己的同胞兄弟,他废弃了先祖的音乐,采用淫乱的音乐从而窜改典雅的音乐,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妻妾们高兴。所以今天我要替上天执行惩罚。努力吧,战士们,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出现第二次,第三次了!

为何《周本纪》所录《泰誓》与《古文尚书·泰誓》不同,说明西汉还有第二类《泰誓》的异本存在。

据刘向《别录》和王充《论衡·正说》等古籍记载,西汉武帝时和宣帝时民间曾在屋壁中得到《泰誓》。《别录》称:“武帝末,民有得《泰誓》书于壁内者,献之,与博士。”据东汉经学家马融的描述,这两次新发现的本子很可能属于第一类《泰誓》。马融当没有看到过《古文尚书·泰誓》,他只是对后来民间发现的《泰誓》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怀疑。孔颖达《尚书正义》引马融《书序》曰:“《泰誓》后得,案其文似若浅露。又云八百诸侯,不召自来,不期同时,不谋同辞,及火复于上,至于王屋,流为雕,至五以谷俱来,举火神怪,得无在子所不语中乎?又《春秋》引《泰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国语》引《泰誓》曰:‘朕梦协朕卜,袭于休祥,戎商必克。’《孟子》引《泰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取彼凶残,我伐用张,于汤有光。’孙卿引《泰誓》曰:‘独夫受。’《礼记》引《泰誓》曰:‘予克受,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今文《泰誓》皆无此语。吾见书传多矣,所引《泰誓》而不在《泰誓》者甚多,弗复悉记,略举五事以明之,亦可知矣。”马融似乎也没弄清有两大类《泰誓》文本,所以他才说伏生所传“今文《泰誓》皆无此语”。

我们读《古文尚书·泰誓》,就能看到马融所述《泰誓》引文全在其中,却没有《史记·周本纪》所录大段《泰誓》。若是后人造伪书,不太可能不知《史记·周本纪》。说明《古文尚书·泰誓》并非如清以后诸多学者断言的那样,是后人搜集经典,拼接补缀而成。

至于清代学者孙星衍为恢复《今文尚书》原貌,在其有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将《史记·周本纪》所录《泰誓》,及其他文献所引《泰誓》连缀成文,可以说是“真造伪”——臆造经文,其法殊不可取!

经文: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

语译:

十三年春,周武王在孟津大会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