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仁人君子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逸周书·克殷》之二)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发布时间: 2024-04-10

经义:

《逸周书·克殷》和《逸周书·世俘》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克殷》中对纣王及其妻妾尸体的处理方式,先张弓射箭,然后斩首,并将头悬挂在旗杆上,这种仪式性细节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也能找到相应的证据。比如西周青铜器小盂鼎就有:“盂以多旂(旂,音qí,同“旗”——笔者注)佩鬼方子……” 

司马迁早就注意到这一点,《史记·周本纪》对武王伐纣的记载当参考了《逸周书·克殷》和《逸周书·世俘》,只是更为详尽,并用了汉代语言。比如文中提到纣抗击武王的军队有七十万人。《克殷》只提到“商师大崩”,司马迁指出这是因为纣方士兵不愿参战,都盼着武王的军队赶快攻打进来。所以他们掉转武器反而攻打纣,为周人开路,结果纣的军队很快溃散了——这种局面会变成一场混乱的、无法制止的大屠杀,应是战场上“流血漂杵”的根本原因。《史记·周本纪》:“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

在战争开始时“致师”,是古军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战争前,先使勇士出阵向敌人挑战,以显示要决一死战。《周礼·夏官·环人》:“环人,掌致师。”东汉郑玄注:“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

对于致师的细节,《左传》多相关记载。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 晋、楚争霸中原的邲之战(又称“两棠之役”)中,楚国的乐伯、许伯和摄叔驾一辆战车挑战晋军,三位大夫无畏、镇静、勇敢非凡,整个过程富有戏剧性。

当时许伯为乐伯驾兵车,摄叔为车右。许伯说:“我听说致师者,驾车人应驾疾驰的兵车,触及敌营垒后再折返。”乐伯说:“我听说致师者,车左作为射手应手持利箭,代驾车人抓住马缰,驾车人下车打理马匹,整理好马脖子上的皮带后再折返。”摄叔说:“我听说致师者,车右应入敌营垒,割下敌人左耳,并抓到一名战俘后再折返。”三人皆按自己所说的去做,返回时晋人追上他们,从左右夹击。乐伯一边向左射马,一边向右射人,夹击者无法靠近。箭仅剩一支。此时一只麋鹿现于前,乐伯举箭便射,中其背部。晋国的鲍癸正在乐伯身后,乐伯就让摄叔捧着麋鹿送给他,摄叔说:“此时不是时候,献兽季节未至,但让我把这只麋鹿送给追我的人吃吧。”鲍癸停下说:“他们的车左善射,车右善言,文武双全啊。”于是就放走了他们。《左传·宣公十二年》:“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乐伯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菆,zōu,一种质地坚硬的箭——笔者注),代御执辔,御下两马,掉鞅而还。’摄叔曰:‘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执俘而还。’皆行其所闻而复。晋人逐之,左右角之。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角不能进。矢一而已。麋兴于前,射麋丽龟(丽龟:丽,射中;龟,动物背部隆起处——笔者注)。晋鲍癸当其后,使摄叔奉麋献焉,曰:‘以岁之非时,献禽之未至,敢膳诸从者。’鲍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既免。”

古仁人君子,遇到生死大事,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这种大勇大智,值得我们学习。

经文:

及期,百夫荷素质之旗于王前叔振奏拜假,又陈常车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王泰颠、闳夭皆执轻吕以奏王王既入,即位于社太卒之左。群臣毕从,毛叔郑奉明水,卫叔封傅礼,召公奭赞采,师尚父牵牲。尹逸策曰:“殷末孙受德,迷先成汤之明,侮灭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显闻于昊天上帝。”武王再拜稽首,“膺受大命革殷,受天明命。”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

立王子武庚,命管叔相乃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卫叔出百姓之囚。乃命南宫忽振鹿台之财、散巨桥之粟。乃命南宫百达、史佚迁九鼎三巫。乃命闳夭封比干之墓乃命宗祝崇宾飨祷之于军乃班   

语译:

到了祭社告天的日子,一队人高举白色旗帜列队于武王前面。叔振铎奏请武王拜受上天的嘉命,并陈列好威仪车。周公旦手持大钺权杖,召公奭手持小钺权杖,分列武王左右。猛将泰颠和闳夭手执轻吕剑,率领精锐武士上前护卫。武王登车启驾,来到社庙太祖牌位的左侧,安坐即位。随从官员到齐后,毛叔郑负责供奉甘露,卫叔封布置的明堂,召公奭进献祭器宝物,吕尚父掌管祭祀牺牲。史官尹逸宣读策书祝文说:“殷朝末代子孙受德,败坏先祖成汤的圣明,轻蔑神明不祭天地,昏聩暴虐残害商民,罪恶昭彰,惊动皇天上帝。”武王拜谢天地功臣,说道:“我受上天大命推翻殷的统治,受上天明命即天子之位。”言罢,武王再次拜谢天地功臣,礼成后出祖庙。

武王立纣王之子武庚为诸侯以继承殷祀,并任命管叔为其相国。命令召公奭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命令毕公高和卫叔康释放被囚禁的殷商官员。命令南宫忽用鹿台的财宝和巨桥的粮米赈济天下。命令南宫伯达和史佚迁九鼎于郏鄏;命令闳夭修葺比干的坟茔。命令宗祝官崇宾在军中举行祭祀告慰仪式。最后,武王班师返回周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