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尹诰》可证《古文尚书·咸有一德》不伪(《古文尚书·咸有一德》一)

作者: 翟玉忠 赵雪彩   发布时间: 2024-03-22

经义: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一)》(中西书局2010年版)中的《尹诰》,是新问世的《尚书》类文献之一。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将原文录在下面:

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尹念天之败西邑夏,曰:“夏自绝其有民,亦惟厥众,非民亡与守邑,厥辟作怨于民,民复之用离心,我捷灭夏。今后胡不监?”

挚告汤曰:“我克协我友,今惟民远邦归志。”汤曰:“呜呼!吾何祚于民,俾我众勿违朕言?”挚曰:“后其赉之,其有夏之金玉实邑,舍之吉言。”乃致众于亳中邑。

《尹诰》原无篇题,整理者根据开篇“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一句,就认定这是《礼记·缁衣》中《尹诰》。《礼记·缁衣》有:“《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一德。’”东汉郑玄注:“‘吉’当为‘告’。‘告’,古文‘诰’字之误也。尹‘告’,伊尹之诰也。《书序》以为《咸有一德》,今亡。”

由于简文内容和《古文尚书·咸有一德》全然不同,所以整理者断言后者是伪作。理由是:“《尹诰》为《尚书》中的一篇,或称《咸有一德》。据《书·尧典》孔颖达《正义》所述,西汉景帝末(或说武帝时)曲阜孔壁发现的古文《尚书》即有此篇,称《咸有一德》。《史记·殷本纪》和今传孔传本《尚书》及《尚书序》,也都称《咸有一德》。简文与孔传本《咸有一德》全然不同,东晋梅赜所献的孔传本确如宋以来学者所考,系后世伪作。《殷本纪》云‘伊尹作《咸有一德》’,事在汤践天子位后,介于《汤诰》《明居》之间,而孔传本及《书序》则以为太甲时,列于《太甲》三篇之下,与《殷本纪》不合。按司马迁曾问学于孔安国,孔安国亲见孔壁《尚书》,所说自属可信。现在简文所叙,很清楚时在汤世,伪《咸有一德》的谬误明显。”

这是很值得商榷的。首先,整理者将简文命名为《尹诰》就不是很好,更不能将之等同于《咸有一德》。因为伊尹是商初重要政治家,如同今天国家重要领导人讲话,数量是很大的。仅《古文尚书》十篇中,伊尹所作就有五篇之多,且都是训诰之词,大体皆可命名为《尹诰》。《礼记·缁衣》引《古文尚书·太甲上》就作《尹诰》。“《尹吉》曰:‘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只不过将“先”误写为“天”。且《礼记·缁衣》上面文字前还引用了《古文尚书·太甲中》的文字,作:“《太甲》曰:‘天作孽,可违也;自作孽,不可以逭’。”显然,在《缁衣》作者看来,《太甲》三篇就是“伊诰”,这属“书”类文献的“同篇异名”现象,在先秦是较普遍的。比如《尧典》,《礼记·大学》称为《帝典》。进而言之,《咸有一德》和清华简《尹诰》一样,都是伊尹所作诰之一。

其次,《殷本纪》云“伊尹作《咸有一德》”并未说明《咸有一德》的具体内容,很可能汉以前就有人和清华简整理者一样,将带有“一德”这类常用话语的伊尹之诰命名作《咸有一德》,司马迁将之写入了《殷本纪》——《逸周书·武穆》商末周人也讲“一德训民”。或者干脆如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所言,是司马迁的失误:“《尚书》‘伊尹作《咸有一德》’,在太甲时,太史公记之于斯,谓成汤之日,其言又失次序。”

最后,如果我们认为《咸有一德》为伪书,整个清华简《尹诰》将变得难以理解,黄怀信先生甚至认为它是杂抄伊尹事语而成,既非专文,也非诰体。“第一句与第二句‘尹念天之败西邑夏’乃至全文没有关系,缺乏逻辑联系。”(黄怀信:《由清华简〈尹诰〉看〈古文尚书〉》),载《鲁东大学学报》2012年11月号。)只有通过详论“一德”的《咸有一德》,我们才知道清华简《尹诰》“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是说商人得到了天命,而夏人又是如何失去了天命。所以伊尹告诫商汤要造福民众,安顿百姓。其内容在理路上和《咸有一德》大同小异。

黄怀信先生还曾从文字学的角度,证明清华简《尹诰》“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取自《咸有一德》,《尹诰》不仅去了“躬”字,还有“及”的衍文。他写道:“既无证据证明其晚出,而简书‘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句又不早于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那么今《咸有一德》之时代,就必不能晚于简书所出之公元前305±30年。可见其不可能是魏晋人所造。今《咸有一德》篇不是魏晋人所造,或者不晚于清华简,那么《古文尚书》其他各篇自然有可能也是如此,当然不必包括全部二十四篇。”(黄怀信:《由清华简〈尹诰〉看〈古文尚书〉》),载《鲁东大学学报》2012年11月号。)

整体上说,黄先生的结论是较公允的。

经文:

伊尹既复政厥辟,将告归,乃陈戒于德   

语译:

伊尹还政太甲后,打算回到自己的封地养老,于是陈述德的重要性,向太甲提出告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