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和把握时机是战略的首要问题(《逸周书·酆谍(谋)》)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发布时间: 2024-02-06

经义:

我们须从商周之间复杂关系的角度理解本篇。在商朝,周人不过是地处西部边陲的诸侯,由于长期与戎人杂处,周人甚至被当作戎狄。公元前十三世纪中后期武丁时的甲骨文不乏“伐周”的记载,当时商人似乎已征服周人,还以互相通婚等手段拉拢控制当地的统治者。

商代晚期,随着周人不断坐大,周人与商人的矛盾变得白炽化,这在《逸周书》诸篇中能够明显看出来。武王时期,周人与商人逐鹿中原大决战只是时间问题了。

在选择决战时机上,周人极其谨慎,他们在武王伐纣前两年,开展了一次伐纣的大规模实战演习,这次演习是以祭祀文王和检阅部队的名义进行的。武王受命九年,在毕地祭祀文王。然后前往东方检阅部队,直抵盟津。周人为文王制作了牌位,用车子装载供奉在部队中。武王自称太子发,表示遵从文王的命令进行征伐,不敢独断专行。太师尚父号令军中:“集合众人,给你们船只,迟到的人斩首!”据传当武王渡过黄河,船行到河中时,有一条白色的鱼跳进武王的船中,武王就拿来祭祀。过河以后,又有一团火从天而降,正落在武王的屋顶上,最后变成一只赤色乌鸦,还发出奇异的响声。当时,有八百诸侯不约而同地来到盟津会盟。诸侯建议马上讨伐商纣。但武王却否定了他们的意见,声称众诸侯不知天命,干脆班师返国了。实际上,这时武王知道自己的力量已经成熟,只要静待时机就行了。《史记·周本纪》记载说:“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遂兴师,师尚父号曰:‘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

司马迁指出,只有在商纣王众叛亲离的情况下,武王才决定伐商。《史记·周本纪》所谓“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奔周。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一个更为现实主义的解释是,武王得到了商朝内部空虚的情报,才下决心伐商。因为当时纣王专注于讨伐东方夷人的战争。所以《左传·昭公十一年》说“纣克东夷而陨其身”。

据本篇,谍报人员呈上相关情报后,周人才开始全民动员的。周公明确说:“时至矣!”还劝告武王当机立断:“往而不往,乃弱。”这种重视时机的思想,后来发展为“大者时也”的战略思维方式。

《黄帝四经·十大经·兵容》指出,不懂得天时就不可以兴兵,不懂得地利就不能指挥作战,不了解人事就不会取得战功。圣人成功是因为掌握了时机并乘机而动。因顺天时而把握时宜,作战就能够成功。作为圣人,他们能够恰当地掌握军纪刑法,处事果决不背信弃义。关键要顺应天时,当机立断;该果断的时候却犹豫不决,反而会自取其祸。文中说:“兵不刑天,兵不可动。不法地,兵不可措。刑法不人,兵不可成……圣人之功,时为之庸。因时秉□□必有成功。圣人不达刑,不襦传(襦传,意为犹豫反复——笔者注),因天时,与之皆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管子·七法》是一篇重要的兵学文献。谈到实现世界和平秩序的战略,将把握战机放在第一位,认为它比作战计划更重要。作者将战略力量分为八个维度,包括财富、技术、装备、选士、政教、训练、情报、机数。认为只有八个维度都天下无敌,才能克敌制胜。文中说:“是以欲正天下,财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财盖天下,而工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工盖天下,而器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器盖天下,而士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士盖天下,而教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教盖天下,而习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习盖天下,而不遍知天下,不能正天下;遍知天下,而不明于机数,不能正天下;故明于机数者,用兵之势也。大者时也,小者计也。”

今天,我们许多学者谈战略问题时,根本就不考虑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时机的选择,片面强调落后就会挨打,强调要武装到牙齿以超越强敌。这种单维、线性的战略思维不利于世界和平的实现,是需要我们反思的。至于那些不懂“大国者下流”(《老子·第六十一章》)的持盈之道,空谈“中国第一”“中国厉害”的流行论点,则会深陷狭隘民族主义,更值得我们特别警惕!

经文:

维王三祀,王在酆,谍言告闻。王召周公旦曰:“呜呼!商其咸辜,维日望谋建功。谍言多信,今如其何?”

周公曰:“时至矣,乃兴师循故初用三同:一、戚取同;二、任用能;三、矢无声三让:一、近市;二、贱粥;三、施资三虞:一、边不侵内;二、道不驱牧;三、郊不留人。”

王曰:“呜呼,允从,三三无咈,厥征可因与周同爱,爱微无疾,疾取不取,疾至致备曲祷不德,不德不成害不在小,终维实大,悔后乃无帝命不謟,应时作谋,不敏殆哉。”

周公曰:“言斯允格谁从己出,出而不允,乃灾往而不往,乃弱,士卒咸若周一心。”

语译:

武王三年,在酆都,间谍呈报重要情报。武王紧急召见周公道:“啊!商朝罪孽深重,天下诸侯盼望早日伐商以建功。谍报可信,我们当下该怎么办?”

周公说:“时机已到,可以针对性地准备兴兵伐商。启动三同、三让、三虞等措施,三同是:一、亲近同心同德的人;二、任用贤能;三、行动保密出其不意。三让是:一、建设便民市场;二、平抑物价;三、补给物资;三虞是:一、加强边防,保障国土安宁;二、规范放牧,维持官道畅通;三、严格出入管理,禁止闲杂人员滞留城郊之外。”

武王说:“好啊,就照此执行!不能违背这三项政策九条措施,它们是经历考验的有效举措。诸侯和民众与周同心同德,我们的拥护者没有不怨恨商朝的。对所忧患的商朝当取而不取,等到商来攻击我们时,就被动艰难了。对不正当的祈祷,上天是不会保佑的,上天不保佑就无法成功。不可轻视细小的危害,放任小害终会酿成大祸,后悔莫及。天命不可辜负,我们要顺应时机图谋伐商,行动不迅速就危险啦!”

周公说:“您所言极是。伐商建功的主张既由诸侯亲口说出,如果还不响应,就会损害我周国;应该去讨伐而不讨伐,就会削弱我周国,何况如今士卒们都与我姬周上下同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