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洛书——中华政制绵延五千年的文化基因

作者: 翟玉忠   发布时间: 2023-12-16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证明:如同《尚书·洪范》是洛书的说明文字,《管子》中的“幼官图”即河图,《管子·幼官》是河图的说明文字,是对《洪范》第一畴“五行畴”的深入阐发——河图与洛书互为表里。

河图洛书都重视中央土,第五畴的“皇极”,认为选贤任能,建立一个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政治重心、承担治理和教化功能的中央政府,是大一统政治体制的重中之重。“定于一”,有了稳定的政治重心才有政治体制的持续发展,这也是中华大一统政制绵延不绝四五千年,至今仍雄居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基因。

先贤认为大一统治道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法则——生生不息的天道。“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成就天地之大美!其实践要遵循大一统政制下的大一统的知识体系,而河图洛书代表的上古知识体系是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

时间女神会将历史装扮成神话。三代治国理政的大法河图、洛书就是这样。

据《今文尚书·顾命》,三千年前周康王在先王之庙举行的即位大典上,就陈列有国宝河图。到孔子时代,河图已成为神秘莫测的祥瑞,尽管在孔子心中河图的意义仍非同寻常。孔子感叹,凤凰不飞来了,黄河中没有出现河图,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论语·子罕篇》:“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西汉刘歆指出《尚书·洪范》是与洛书相关的治国大法。《汉书·五行志》开篇写道:“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圣人行其道而宝其真。”

“圣人行其道而宝其真”,是说三代圣王都遵循治国大法《洪范》,将之视为真谛。依传《洪范》的箕子所述,《洪范》自大禹时代出现后,为夏、商、周三代所珍视——后世关于《尚书·洪范》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直到21世纪的今天仍有专著问世。

为何这样?因为《洪范》阐明了中华大一统政制,治国理政的哲学基础——源于宇宙自然根本秩序的天道。它具有超越时空的真理性。《尚书·洪范》和《史记·周本纪》都说,文王建国后第十三年,武王灭商后二年,武王向箕子寻问治国安民之道,商朝灭亡的原因,作为商朝遗老,箕子不忍心说故国坏话,于是只和武王谈论治国存亡的道理。武王也感到不好意思,因此他只向箕子询问了天道,这就是《尚书·洪范》。《史记·周本纪》:“武王已克殷,后二年,问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恶,以存亡国宜告。武王亦丑,故问以天道。”

等到宋代河图、洛书的图一问世,学人很自然地将《洪范》与洛书联系起来,并复原了洛书图文。下面是南宋蔡沈《洪范九畴数》第一帙中的“九畴本洛书数图”。

image.png

刘歆认为伏羲受河图而画八卦,这里的“画”当包含阐发的意思,考古材料也证实八卦符号源自数字,与河图没有直接关系。《春秋纬》中说“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汉代尚有人传授有关河图、洛书的知识,《后汉书·杨厚传》记载,杨厚的父亲杨统“就同郡郑伯山受《河洛书》及天文推步之术”。如果河图也有如《洪范》解释洛书那样的文字,那么它在哪里呢?

一、幼官图即河图,《幼官》是河图的解说

在中国古典政治学经典《管子》中有两篇十分重要且奇特的文章,《管子·幼官第八》和《管子·幼官图第九》。

说它重要,因为二者是《管子》一书的总纲,用黎翔凤先生的话说,《幼官》是《管子》一书的“脑神经中枢,理论体系由是出焉”。【1】

黎先生将《管子》分为六大板块,包括政治、法令、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兼有政治理论内容的故事。

政治以《牧民》为主,《治国》《权修》《山权数》《山至数》《揆度》《禁藏》《霸言》《霸形》《立政》《正世》《入国》《度地》《九守》《轻重乙》《问》《版法》《七臣七主》《君臣上》《君臣下》次之。《枢言》类似此板块的序论。

法令以《法禁》《任法》《明法》《重令》为主,《四时》《正》《正世》《版法》次之。

经济以《国蓄》为主,《山国轨》《乘马》《巨乘马》《乘马数》《轻重甲》《轻重乙》《轻重丙》《轻重丁》《轻重戊》次之。另外《海王》为盐铁专篇;《地员》为农业专篇。

军事以《参患》《七法》为主,《地图》《八观》《制分》《九变》《势》《山国轨》次之。

文化以《幼官》《水地》为主,《侈靡》《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业》《四时》《五行》次之。

故事以《小匡》为主,《大匡》《中匡》《戒》《四称》《封禅》《桓公问》《问》《事语》次之。

在黎先生看来:“全书每一篇皆可于《幼官》寻其脉络。以《牧民》言之,‘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守国之度,在饰四维,顺民之经,在明鬼神,祇山川,敬宗庙,恭祖旧’,似与《幼官》无关系。然务在四时,即春发五政,夏秋冬皆有之……”【2】

说它奇特,是因为《幼官》《幼官图》是前后相连的两篇,除了个别字,内容几乎全同。只是段落安排顺序有别。

《幼官》按四季配以方位记述,先分别记每季中的治国之道文事,再分别记每季中的治军之道武备。四季之外,还有一个中方,因为更具基础性地位,所以先述中方。中方与四季不同,没有节气。

《幼官》四季顺序是大家熟悉的春夏秋冬,如下:

图方中(文事)-图东方方外(春文事)-图南方方外(夏文事)-图西方方外(秋文事)-图北方方外(冬文事)-图方中(武备)-图东方方外(春武备)-图南方方外(夏武备)-图西方方外(秋武备)-图北方方外(冬武备)

《幼官图》强调图本身的分布方位,这似乎是二者文字重出的原因。其记述顺序如下:

图西方方外(秋文事)-图西方方外(秋武备)-图南方方外(夏文事)-图方中(文事)-图北方方外(冬文事)-图南方方外(夏武备)-图方中(武备)-图北方方外(冬武备)-图东方方外(春文事)-图东方方外(春武备)

显而易见,《幼官图》一定有图存在,所以自1956年郭沫若先生出版《管子集校》以来,学者们一直试图恢复它。由于不知图为何物,学人忽视《幼官》中“文在图外”的事实,干脆以文代图——古人重视书与图,怎会混同图与文!

比如张固也先生恢复的《幼官图》,仍未能摆脱郭氏的逻辑:

image.png

图片来源:张固也:《论〈管子·幼官〉和〈幼官图〉》,收入《齐鲁文化研究》第3辑,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黎翔凤先生指出,《幼官图》《幼官》不仅与《尚书·洪范》有关,还与洛书有关。他写道:“《幼官图》与《幼官篇》文字相同,重复不合理,古人决不如是之愚蠢。以屈原祖庙及长沙轶侯墓画绢例之,《幼官图》是图。是照《幼官篇》文字绘图于壁,即用《幼官篇》文字说明之。《幼官图》即是此意。郭沫若误会文义,用文分列为图而不言五帝、五兽之形象,非是。且篇中数字之意义即用《洪范》,其图为《洛书》。各书有《洛书图》,而不知即在《管子·幼官篇》中。可知图不仅是画像,即黑白点亦为图。”【3】

《幼官》中的数字、方位等与洛书迥异,而与河图相同,所以《幼官图》显然是河图,而非如黎先生所说的洛书。其数字、方位与季节的对应关系如下:8,东,春;7,南,夏;9,西,秋;6,北、冬。而洛书的数字分布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黎先生之所以发生这样的错误,可能是他认为“篇中数字之意义即用《洪范》”——《洪范》的图是洛书。

事实上,日本学者猪饲彦博(1761-1845年)早就猜想:“此图中央及四方,各有本副,其数总十,应如后世所传河图之方位也。”【4】

《幼官图》《幼官》的时节是按五行顺序排布的,充满了阴阳五行色彩,却没有出现金、木、水、火、土五行。从文中五、六、七、八、九这几个不同时节主导的数,我们可以推知五行的方位合于河图,而河图的五行是按《洪范》第一畴“五行筹”的顺序排列的:“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西汉孔安国解释《洪范》第一畴时说五行之数“皆其生数”,唐代孔颖达的疏明确将五行与四季对应起来,还说明了五行排序的原因。《尚书正义·洪范》:“《易·系辞》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此即是五行生成之数。天一生水(天一生水对应《洪范》的“一曰水”,以下类同——笔者注),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此其生数也。如此则阳无匹,阴无耦,故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於是阴阳各有匹偶,而物得成焉,故谓之成数也。《易·系辞》又曰‘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谓此也。又数之所起,起於阴阳。阴阳往来,在於日道。十一月冬至日南极,阳来而阴往。冬,水位也,以一阳生为水数。五月夏至日北极,阴进而阳退。夏,火位也,当以一阴生为火数。但阴不名奇,数必以偶,故以六月二阴生为火数也。是故《易说》称乾贞於十一月子,坤贞於六月未,而皆左行,由此也。冬至以及於夏至,当为阳来。正月为春木位也,三阳已生,故三为木数。夏至以及冬至,当为阴进。八月为秋金位也,四阴已生,故四为金数。三月春之季,四季土位也,五阳已生,故五为土数,此其生数之由也。又万物之本,有生於无,著生於微,及其成形,亦以微著为渐。五行先后,亦以微著为次。五行之体,水最微,为一;火渐著,为二;木形实,为三;金体固,为四;土质大,为五。亦是次之宜。”

唐代河图久已失传。孔颖达以为五行排列按物质由微及著排布,显然是因为他没有注意到河图数理的缘故。这里我们能明确看出,河图的文字说明《幼官》实际是对《洪范》第一畴“五行畴”的深入阐发!

关于《幼官》(河图)与《洪范》(洛书)的关系,我们依古人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的书写习惯,制图如下——这当更接近真实的《幼官图》。

image.png

二、形式、内容上河图与洛书互为表里

一个长期困扰学人的问题是,明明《幼官》《幼官图》讲的是“由天道推演人事”的月令,为何以“幼官”命名呢?如果以月令颁布地点为名,也应称为“明堂”。东汉蔡邕《明堂月令记》说得十分清楚:“因天时,制人事,天子发号施令,祀神受职,每月异礼,故谓之‘月令’。所以顺阴阳,奉四时,效气物,兴王政也。”《后汉书·律历志》也说:“若夫用天因地,揆(揆,kuí,本意指测量方位——笔者注)时施教,颁诸明堂,以为民极者,莫大乎月令。”

不同时代的明堂有不同的名称,可能成书于汉末的《三辅黄图》罗列达七种:“明堂所以正四时,出教化,天子布政之宫也。黄帝曰合宫,尧曰衢室,舜曰总章,夏后曰世室,殷人曰阳馆,周人曰明堂。”可以看到,没有一个能够和“幼官”对上号。

黎翔凤先生治学严谨,认为《管子》中有幼通“幽”的用法,《礼记·曲礼》有“在官言官”,东汉郑玄注:“官,谓版图文书处。”所以“幼官”即是殷朝的“阳馆”,《幼官》所述乃殷制。这实在有些牵强。

郭沫若先生认为,《幼官》北方方外文字中两次出现“玄官”(当作“玄宫”),一次出现“玄帝”,且金文“幼”字与“玄”极相似,《管子》一书多次将宫写作“官”,所以“幼官”乃“玄宫”的误写。这是有道理的。【5】

但郭沫若先生没有解释以《玄官》命名的原因。这是因为,明堂北出之堂为玄堂,明堂的排布以洛书为序,正北方为第一畴五行畴,河图文字说明《幼官》以五行畴为根本,当然要以《玄官》命名。玄宫即玄堂。《吕氏春秋·孟春》有“天子居青阳左个”,东汉高诱注:“青阳者,明堂也。中方外圆,通达四出,各有左右房,谓之个。东出谓之青阳,南出谓之明堂,西出谓之总章,北出谓之玄堂。玄堂,即玄宫也。北方属水,其帝颛顼,其神玄冥。”

《幼官》中的“玄帝”即颛顼。《艺文类聚》引《随巢子》:“昔三苗大乱,天命夏禹于玄宫。”玄宫对夏人意义特殊,这或许是其不仅重视洛书,也重视河图的原因之一吧。

《大戴礼记·明堂》引古书《明堂月令》文,说明堂诸室分布为: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这是洛书方位。清代经学家胡渭依《礼记·月令》《大戴礼记·明堂》等绘出了明堂九室图。如下:

image.png

图片来源:清代胡渭《易图明辨·卷二·九宫》。

《礼记·月令》天子十二月所居依洛书九宫,但各季成数却是按河图,即春“其数八”,夏“其数七”,秋“其数九”,冬“其数六”,这里河图与洛书互为表里。

不仅在形式上,内容上洛书与河图也密切相关。二者都重视中央土,第五畴的“皇极”,认为选贤任能,建立一个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政治重心、承担治理和教化功能的中央政府,是大一统政治体制的重中之重。“定于一”,有了稳定的政治重心才有政治体制的持续发展,这也是中华大一统政制绵延不绝四五千年,至今仍雄居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基因。

《幼官》开篇即述“方中”文字,指出:“常至命(常至命,犹言能尽其性命,无为而治——笔者注),尊贤授德,则帝。身仁行义,服忠用信,则王。审谋章礼,选士利械,则霸。定生处死,谨贤修伍,则众。信赏审罚,爵材禄能,则强。”并总结说:“发善必审于密,执威必明于中。”这里的“中”,既有中正的意思,亦当有“皇极”,政权重心的意思,否则无法实现真正的中正。

如前所述,《管子》军事以《参患》《七法》为主,其中《七法》“为兵之数”与《幼官》“方中”武备部分高度相关,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幼官》与《洪范》一样“尚中”。张固也先生曾列表说明,《管子·七法》的相关内容直接从《幼官》方中、及其他四方武备部分依次提取出来,顺序也是春夏秋冬、东南西北,战国以前学人似乎对《幼官》的意义有明确的理解。如下表:

image.png

图表来源:张固也:《论〈管子·幼官〉和〈幼官图〉》,收入《齐鲁文化研究》第3辑,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三、河图洛书代表的知识体系是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

通过对古代式盘和《太一生水》这样的出土文献研究,我们知道河图、洛书是古人的一种宇宙模式。【6】所以先贤认为河图、洛书阐发的大一统治道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法则——生生不息的天道。颁布于明堂的月令则是与地道、人道并列的天道具体体现。《淮南子·泰族》上说:“昔者,五帝三王之莅政施教,必用参五(参五,即“参伍”,交互错杂,加以验证——笔者注)。何谓参五?仰取象于天,俯取度于地,中取法于人。乃立明堂之朝,行明堂之令,以调阴阳之气,以和四时之节,以辟疾病之菑(菑,通“灾”——笔者注)。俯视地理,以制度量,察陵陆水泽肥墽(墽,qiāo,古同“硗”,土地瘠薄——笔者注)高下之宜,立事生财,以除饥寒之患。中考乎人德,以制礼乐,行仁义之道,以治人伦而除暴乱之祸。”

《大戴礼记·盛德》一言以蔽之:“故明堂,天法也;礼度,德法也。”

另据《大戴礼记·明堂》,明堂社会生活中有中枢地位,兼具发布政令、宗庙和大会诸侯等多种功能。从三千年前的周公时代起,它就成为制礼作乐、政教统一、天下大一统的象征。《逸周书·明堂解》记载,周公摄政天下太平、归政成王前的一个重大事件是在明堂大会天下诸侯。明堂,是标明诸侯尊卑的地方,所以周公建造了它,并依明堂位置安排朝会诸侯——制定礼仪,创作礼乐,颁布度制量制,从而天下大服,万国各自献上他们的物产。“明堂,明诸侯之尊卑也,故周公建焉,而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万国各致其方贿。”

《幼官》北方方外有朝会诸侯的更详细内容,与《逸周书·明堂解》相通,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不过《幼官》有更强烈的神道设教色彩,比如谈到维系和平,它就以北方玄宫之帝颛顼的名义:“非玄帝之命,毋有一日之师役。”六会时要求各诸侯交纳贡赋,也说:“以尔壤生物共(共,通“供”——笔者注)玄官,请四辅,将以礼上帝。”

这说明《幼官》的出现年代可能更早。《管子·五行》同样是一种五行时令,它以五行分一年为五季,每季72天,配之以五官。作者将这种不出现四季的五行时令上推至黄帝时代。据说黄帝从蚩尤那里得到了关于天道的知识,然后制定历法,设官施政,天人实现了和谐统一。文中说:“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然后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

“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成就天地之大美!其实践要遵循大一统政制下的大一统的知识体系,而河图洛书代表的上古知识体系是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东汉经学家郑玄认为中华核心原典六经也起源于河图洛书,《六艺论》直言:“六艺者,图所生也。”

今天,诸多学者否定中华文化政教大一统的知识体系,认为古人比今人差得远,中国比西方差得远,以政治治理与社会教化(政教)分立为特征的当代西方知识体系才“先进”——这是怎样的荒唐和愚蠢啊!西方没有经历过大一统政制,又如何将它们的知识体系生搬硬套在中国身上呢,又何“先进”之有——搞本本主义,生吞活剥西方学术思想,过去一百多年来给中国人民带来多少灾难啊!

否定源于河图洛书的中国本土知识体系意味着中华道统文脉的断绝,意味着中华治统政制的断绝——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不能不知道、不得不警惕的!

注释:

【1】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序论”第21页。

【2】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序论”第21页。

【3】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82页。

【4】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46页。

【5】《郭沫若全集·管子集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88-190页。

【6】李零:《“式”与中国古代的宇宙模式》,载《中国文化》1991年1期;翟玉忠:《从“太一生水”看黄老之学的特点》,收入拙著《文脉寻根》第一卷,华龄出版社202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