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侯之征——为天文历法发动战争(《胤征》一)

作者: 翟玉忠 赵雪彩   发布时间: 2023-12-11

经义:

《胤征》发生的背景十分复杂。结合《左传·襄公四年》《史记·夏本纪》等书记载,我们知道启的儿子太康时,夏中央政权衰弱,朝政被东夷的有穷氏国君后羿所夺。但夏人仍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地位,拥有四海。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政局糜烂,连自尧舜时代以来世代职掌天文历法的羲氏与和氏都出了问题,他们整天饮酒作乐,尸位素餐,日食都没有预测出来。

要知道,日食天象在当时是国家大事,从天子到庶人,都要参与到“救日食”的活动中。按照夏朝法律规定:历法所预测的天象若不精确,无论早于或晚于实际情况,都要把制定者杀掉,不能赦免。“《政典》曰:‘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胤侯奉王命出征,讨伐羲氏、和氏。

《胤征》实际是《胤誓》,南宋蔡沈《书经集传》注意到这一点:“《孟子》曰:‘征者上伐下也。’此以征名,实即誓也。”似乎当时礼乐征伐仍可以从天子出,尽管后羿手握实权。

为何要对天文历法管理者的失职大动干戈?在中国文化中,天与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时的“高科技”天文历法(历数)是国家权力的象征、王朝天命之所在。因为历法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的进行,经济基础不稳定,王朝也就不稳定。《大戴礼记·夏小正》是夏朝的历法,称为小正,正者,政也。大政即大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处理好大政的条件是小政,即发展经济。

据《论语·尧曰》,尧禅让王位给舜,舜禅让王位给禹时都曾说过:“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这段话大意是说,天的历数大命已经转移到你身上了。诚实地保持那正确路线吧!假如天下百姓都艰难到了极点,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完结。

在总结天地自然知识体系的《汉书·艺文志·数术略》中,天文、历谱分别居于第一和第二位,足见古人对于天文历法的重视。《汉书·艺文志·数术略》天文类小序说,天象是用来测定星辰位置和日月五星运行规律,记录吉凶的征兆,让圣明的君主作为施政的参考。“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日月五星,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

如同许多中国人不理解宗教在西方文明中的地位一样,十九世纪的西方人对天文历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也大惑不解。弗兰茨·屈纳特这样写道:“许多欧洲人把中国人看做是野蛮人的另一个原因,大概是在于中国人竟敢把他们的天文学家——这在我们有高度教养的西方人眼中是最没有用的小人——放在部长和国务卿一级的职位。”(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2页。)

从个人的生老病死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如果说西方文明是围绕神学-宗教建立起来的,那么中华文明就是围绕天文历法-天道建立起来的——掌握王权就要掌握天道,掌握王权就要掌握天文历法。谈到中国古代天文与王权的关系,科技史专家江晓原教授总结道:“垄断的、独占的通天手段,在上古是王权的来源,到后世成为王权的象征。因此,如果谁对天学——古代中国最重要的通天手段——的垄断被打破,就意味着他的王权受到挑战并且被削弱了;反之,如果谁试图建立新的王权,则拥有自己的通天手段是他的当务之急。《诗·大雅·灵台》所咏周文王建造灵台之事背后的千年文化隐义,由此豁然明朗,得到充分阐释。而天命的确认(也就是王权的确立),除了依靠经济、军事实力和‘有德’之类的道德优势之外,最根本的政治资本即拥有独占的通天手段。”(江晓原:《天学真原》,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07页。)

羲氏、和氏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会瓦解国家的经济基础,直接威胁到了天下的秩序以及王权的合法性,国家当然要兴师问罪。

经文:

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师羲和废厥职,酒荒于厥邑胤后承王命徂征。

语译:

仲康即位后,任命胤候为大司马掌管军队。这时,掌管历法的羲氏、和氏在自己的封地纵酒享乐,不履行自己的职责。于是仲康派胤侯去征讨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