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阴阳——大圣人周公的阴谋(《酆保》一)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发布时间: 2023-09-27

经义:

据《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我们知道《酆保》制作时间在文王消灭商人的重要诸侯崇国,在丰地建邑之后。诗中说:“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丰即酆。

当时商人和周人的矛盾已经白炽化,灭商的时机基本成熟。周人得到了天下大多数诸侯国的拥护。诚如本篇开头所述,文王二十三年天下诸侯相继前来,齐聚周地,“九州之侯咸格于周”。

在这种战略情势下,如何保存自己,打击敌人,就成了周人首要考虑的问题。周公明确提出了关于内政、外事的九大主张,即五祥、六卫、七厉、十败、四葛;四蠹、五落、六容、七恶。前五项是关于内部治理的,后四项是关于对敌战略的。

“兵者,诡道也。”大家知道,周公是世所公认的大圣人,文中周公所论对敌战略多阴谋,所以清以来学人多以为本文是伪作,是“庸妄人所为”。清代学者唐大沛断言:“此篇首尾战国时人伪作,中间则杂取兵家言以实之。四蠹、五落、六容、七恶,尤为诡诈,盖即战国时用兵之谲计,曾圣王时而有是哉!首段已谬戾迭见,必是战国时庸妄人所为无疑也。”(牛鸿恩:《新译<逸周书>》,台湾三民书局2015年版,第121页。)

这种观点甚至影响到了今人。牛鸿恩先生忽视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明确否定本文所说是史实。(牛鸿恩:《新译<逸周书>》,台湾三民书局2015年版,第124页。)

这是后儒对圣人长期理想化塑造的结果,实际是对圣贤境界的误读与偏见。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圣贤能掌握辩证思维,守经达权,把握阴阳,深得中庸要旨。哪里是那些“执一无权”、信奉教条主义的庸人所能理解的呢!

与西方传统上认为人性本恶、在上帝面前人皆平等不同,中国先哲认为人具有不同的智慧境界,且这种境界可以通过人生历练不断提升。《黄帝内经•素问》首篇《上古天真论》指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法于阴阳”,都是能效法阴阳辩证规律的人。但其境界各不相同,真人则能“把握阴阳”,至人能“和于阴阳”,圣人能“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而贤人只能“逆从阴阳”,即顺从阴阳的变化。

《上古天真论》引用黄帝的话说:“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qiè、举起)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像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黄帝描述真人说:他们掌握并运用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能够调节呼吸,吸收精纯的清气,超然独处,令精神内守,锻炼身体,使筋骨肌肉与整个身体达到高度的协调,所以他的寿命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的时候,这是修道养生的结果;描述圣人说:他们能够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阴阳的消长和适应四时的变迁,追随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养生之道,这样的人也能增益寿命,但仍有终结之时。

世间万事万物有阴就有阳,周公既知阳谋,又知阴谋,可谓是能“把握阴阳”的大圣人,与《上古天真论》讲养生不同,他将之运用到了内部治理和对外斗争之中。

经文:

维二十三祀庚子朔,九州之侯咸格于周。王在昧爽,立于少庭。王告周公旦曰:“呜呼!诸侯咸格来庆,辛苦役商,吾何保守,何用行?”

拜手稽首曰:“商为无道,弃德刑范,欺侮群臣,辛苦百姓,辱诸侯,亡人惟庸莫大之纲,福其亡王其祀,德纯礼明,允无二,卑位,柔色,金声以合之。”

王乃命三公九卿及百姓之人,曰:“恭敬齐洁,咸格而祀于上帝。”商馈始于王,因飨诸侯,重礼庶吏,出送于郊

语译:

文王二十三年庚子月的第一天,天下诸侯相继前来,齐聚周地。文王当时住在国都酆,那天天刚亮他便来到政事厅,与周公旦共商国是。文王说道:“唉!诸侯们千里迢迢赶来庆贺,令人感慨。灭商大业何其艰巨,必将千辛万苦啊!今后我怎样才能保国安民,该如何施政呢?”

周公旦向文王行叩拜大礼,答道:“商王一味行无道之事,抛弃礼法典范,轻慢群臣,奴役百姓,侮辱诸侯,任用逃犯——维系国家的大纲大法都被他废弛殆尽,所以失去了上天的福佑。当务之急,请我王举行一次祭祀,要道德纯正,礼数明备,确保各个环节都没有过失。您在祭典中要心怀谦卑,神色温和,声音恭敬,以此来团结大众。”

文王采纳了周公的建议,祭祀当天,他命令诸侯公卿及百官:“恭敬你们的内心,整肃你们的仪容,都来祭拜上帝吧!”礼毕,文王开始分赏祭物,并设国宴酬谢众诸侯,隆重招待随从官员,最后亲自为他们送行,直至酆都郊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