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陆寿筠 发布时间: 2023-08-26
编者按:2023年8月17日-8月18日,第一届“经学、经典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讨会在福建古田蓝田书院举行,以下是新法家网站英文版主编陆寿筠先生向大会递交的书面报告。
谈论“主义”,首先离不开哲学世界观;谈论经典,首先也是为了端正哲学世界观。
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不是社会主义就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可以有多种形式: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等等。社会主义也有各色各样:北欧式民主社会主义、德意法西斯的国家社会主义、前苏式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他国家不同特色的社会主义等等。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有资本主义因素,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有社会主义因素。形形色色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系列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旗号虽然各异,实质可能相同。因此,虽然在抽象的意识形态话语中,两者可以是相对的,但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它们并不绝对对立。
在意识形态的层次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移植到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开出的新枝。“科学”,是人类对于外在世界的一种认知,是以意识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即心与物之二分为前提的。科学社会主义的阐发者认定物对于心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认定心对于物的反作用,因而在此种唯物主义前面冠以“辩证”二字,自认为超越了只承认“存在决定意识”的所谓“机械”唯物主义。这种冠以“辩证”二字的唯物主义确实达到了形下层次上的最高度。但这种文字表述只是通过借助概念的抽象思辨将本不该二分的心与物硬凑在一起,戏说一番,前半分钟说我生了你,后半分钟又说你生了我,字面上是“统一”了,实际上还是“二”,不是“一”,根本说不清是谁生了谁,因此并没有摆脱“唯物”主义之“机械”本质。归根结底,说是“辩证”,其实是有“辩”无“证”,没有能够“证”出心物本来就是不可分割之“一”、本来就不是世界的终极本原,因为世界的本原,即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大象”,是“无形”无相的,佛家称之为“毕竟空”,道家称之为“道本原”。所有各种牌号的唯物主义都将人眼中的物质世界看作是万事万物的终极本原,即使冠以“辩证”二字也不等于跳出了这一迷障。所以,所谓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前提是二元分裂的、跛脚的。从这样的哲学世界观根子上长出来的政治意识形态之花,是结不出能够持续长存的社会主义制度之果的。
科学社会主义的二元分裂哲学世界观虽然达到了最接近超越形下层次的边缘上,但仍然没有能够进入形上层次,那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的发源地西方思想传统所决定的。只有东方中国传统的道法信仰及其理念,能够提供圆熟的心物不二哲学世界观。即使被长期独尊的儒家,虽然有一些思想因素值得借鉴,但没有能够提供超越经验世界的形上哲学世界观,因而不能单独代表中国特色。
如果不是明确提倡道法哲学世界观,并且以此作为统御政治意识形态的总纲,而笼统地提倡“结合”中国思想传统,或者纲目颠倒、反目为纲,或者实际上还是独尊儒家,那么,这样的“中国特色”仍然虚有其表,科学社会主义所包含的合理思想因素仍然不可能在中国的思想土壤中结出丰硕之果。
有什么样的哲学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治国理政、自处天下之道。二元分裂的世界观必然导致二元终极对立的对抗思维路线,表现为唯我独尊、乾纲独断的无法无天。而心物不二的道法世界观必然导出“多维整体动态平衡”的治国平天下路线。
“大象无形”,超越人类经验世界的大道本原是无形无相的,但正因为其无形,所以又涵括着“无限潜在可能性”。只有悟识到大道的这样两个相辅相成的侧面,才能形上形下进出自如,一以贯之;也才能如实地认识到人类的出现只是这“无限潜在可能性”之中的一种,还有无限其他的可能性是我们人类所不能察觉的,因而认识到人类这一存在形式的有限性,包括其意识(其生理心理结构和认知结果)的有限性,认识到其有限性必然导致其认知方式和结果的渐进性、层次性,导致人类经验世界的碎片化,也就是世界被分割成无穷无尽的事物碎片。同时,每一件事物被人为地赋予相对的独立性,可以称之各别事物的“阳性”;但人们常常忽略万事万物原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此不可分割性,即万事万物之相依相关性,即所有事物的阴性。所以一切事物,包括人类本身,每一个个体和群体,都同时具有阴阳两性,既相互独立,又相关相依。事物的阴阳两面构成了人类认知的基本维度,也就是不能孤立看待任何事物和人物,而必须时时处处意识到每个个体的阴阳两面。林林总总的人和事,包括他人和每个人自己的阴阳两面都考虑到,都得到尊重,是社会生活人事关系平衡协调的前提。
说到维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比如任何一个空间有上下、左右、前后三个维度,如果加上“过去-现在-未来”这一时间维度,就是四维时空。可见,维度就是一对关系的两端,或还有中端。凡是具有对应关系的两、三件事物就构成一个维度,如:人与自然(是人类宏观世界的基本维度);曾经的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政治、经济与文化;经济领域的劳动与资本(乃是企业人事关系的基本维度);政治领域的领导与被领导(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维度),其中包括政权机构与各种社团或没有组织的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比较突出的一维是国家政治权力与可能存在的大资本集团势力之间的矛盾或既有斗争又有勾结;权力系统内部还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乃是国家纵向权力系统的关键维度);文化领域的传统与现代(时间维度),等等。除此之外,社会生活还有无限多虽然次要但也不能忽视的维度。所以,人类社会是一个多维整体。
一个社会,与其他无数大小事物一样,它们的关系永远处于不停顿的变动之中,也就是处于平衡或不平衡或在两者之间过渡的状态中。一件事物,如果与外在事物处于大致平衡的状态,那么其内部作为一个整体,必然通过各种力量的纵横捭阖、多方互动,自然地取向总体综合平衡。但如果总体失衡,一时不能恢复到平衡的状态,那么这种失衡局面就会向外泄出,导致更广泛层面上的失衡局面。反过来,如果在包含着该事物的更高一个层次上,也就是该事物的外部环境是大致平衡稳定的,那么该事物内部就可能较快恢复平衡。
因此,如果一个社会在较高层面的诸多维度上大致都是处于平衡状态,那么这个社会就是太平的。即使在较低层次上,局部存在失衡现象,如果社会上下关系与上层内部关系一样,也是大致平衡的,那么一时失衡的低层局部就会较快恢复平衡。但是,如果上层内部有关各方之间力量不太平衡,甚至对立各方与低层次上的对立互相呼应,形成社会的纵向分裂,那么社会就会动荡,国家就会不安。或者如果上层出现严重的官僚与大资本勾结篡权,代表全国人民利益的正义力量处于严重不平衡的受压制状态,造成国家上层与基层尖锐、广泛的矛盾对立,那么就会有发生某种色彩的革命的可能。
无论是一个国家,尤其是整个世界,从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比较完全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黄帝四经·道法》说:“应化之道,平衡而止。”通过各种方式,求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方方面面不同层次上和之间、不同范围内多维整体的动态平衡(包括低层次上、有限时空范围内必要的对抗、斗争、乃至暴力斗争),应是社会主义的信仰者实现理想的最佳道路选择,也就是在不断求取社会事物综合平衡的过程中实现除旧布新,持续促进社会主义因素的生长、资本主义因素的消亡。
这就是中国传统经典结合当代现实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