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与财、义与利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程典解》一)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发布时间: 2023-07-16

经义:

《程典》是周人谋取商王朝政权、“剪商”过程中的一篇重要文献,是文王居程地时对广大诸侯所作的训诫。它发生在商纣听信崇侯进言,囚禁文王之后。此时与商人直接冲突的时机还不成熟,所以文王劝告众诸侯谨慎搞好内政,静以待时。

但当时周人已经坐大,崇侯虎注意到这一点,他劝告商纣王:周文王(即西伯)不断积累善行,天下众多诸侯都归向他,这会对您不利呀!于是纣王就把文王囚禁在羑里。文王重要谋臣闳夭(hóng yāo)等人十分担心,想方设法找来有莘(shēn)氏的美女,骊戎地区出产的骏马,有熊国出产的好马,还有其他珍奇宝物,通过殷的宠臣费仲献给纣王。纣王见了这些宝物,高兴得忘乎所以,说:“这些东西有了一件就可以释放西伯了,何况这么多呢!”于是赦免了西伯,还赐给他弓箭斧钺,让他有权征讨邻近的诸侯。还告诉文王说西伯坏话的是崇侯虎。西伯为表忠心,归国之后立刻献出了洛水以西的土地。《史记·周本纪》记载:“崇侯虎谮西伯于殷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帝纣乃囚西伯羑里。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纣大说,曰:‘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曰:‘谮西伯者,崇侯虎也。’西伯乃献洛西之地。”

《程典》篇章布局严谨,开篇述著作缘由,篇尾是文王的总结、叮嘱。中间以慎德、慎人、慎制、慎地、慎用——治国理政的五个维度层层展开。其中慎德是基础。

牛鸿恩教授注意到《程典》与《大学》有重要思想关联,且《程典》的论述更中正合理。《程典》中的“五慎 ”,《礼记·大学》写作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争民施夺,犹言与民争利——笔者注)。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牛鸿恩教授写道:“慎德、慎人、慎制、慎地、慎用五项和‘德开乃无患’,与《礼记·大学》‘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二者何以如此相似?《大学》中的五项,本文合财、用为一,外加‘慎制’,其条四项完全相同。平心而论,本文的五项可能更合理。”(牛鸿恩:《新译<逸周书>》,台湾三民书局2015年版,第107页。)

《大学》属注重内在修养的思孟学派,所以有“德本”、“财末”之说。不幸的是,后世儒者将德与财对立起来,看到《大学》讲“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就认为所有搞经济,为国理财都是“与民争利”,所有搞经济的人、理财家都是《大学》严厉批判的“聚敛之臣”,这种错误观念对宋以后的政治经济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殊不知,所有这一切,都是在“生财有大道”、“仁者以财发身”的背景下讲的,所以德与财、义与利应该是相辅相成,而非截然对立。

参照《程典》,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五慎”之间层层递进,是一以贯之的整体,证实了德与财、义与利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经文:

维三月,既生魄,文王令六州之侯奉勤于商商王用宗谗,震怒无疆,诸侯不娱,逆诸文王文王弗忍,乃作《程典》,以命三忠。曰: 

助余体民,无小不敬。若毛在躬,拔之痛,无不省政失患作,作而无备,死亡不诫诫在往事,备必慎思备慎用,思用慎地,思地慎制,思制慎人,思人慎德德开,开乃无患

语译:

迁居程地后的某年三月中上旬,周文王召集雍、梁、荆、豫、徐、扬六州诸侯,要求他们恭敬服事商王朝。此前商纣曾听信崇侯谗言而大发雷霆,严厉责罚文王,因此诸侯们听闻文王指示后很不乐意,并上书陈述意见。文王不敢懈怠,就作了《程典》训诫诸侯及三卿大夫,说道:

你们要襄助我体恤民众!凡民生之事,无论多么细微,都要诚心敬意。如同毛发长在身上,稍一拔动立马就会感到疼痛一样,时刻保持警省。政治上的混乱失败,往往源于积患已久而不加防备,死到临头而不知警醒。警诫须以历史为镜,防备务必谨慎周全。想要做好防备须敬慎于财用,想要谋求财用须敬慎于土地,想要利用土地须敬慎于制度,想要完善制度须敬慎于用人,想要获得人力须敬慎于德行。盛德泽被万民,就不会有祸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