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孔传》成书问题新探

作者: 陈以凤   发布时间: 2023-04-05

摘要:《尚书孔传》的作者及成书问题是长期以来学界争讼的焦点。通过《孔传》与《小尔雅》两书释词的比较研究,证实了孔安国确曾训解古文《尚书》,且其解经成果被收入《小尔雅》。而从“传”字本义、与《孔丛子》的联系、孔氏家学传承等方面看,今本《孔传》当是包括孔安国在内的孔家学者的集体作品,是汉代孔氏家学的产物。

古文《尚书》出孔壁后,孔安国以孔子后裔身份得之。但因文献阙如,其与古文《尚书》的关系问题困扰着古今学者。其中他是否训解过古文《尚书》、今本《孔传》的真伪及作者等问题,千百年来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往学者多从《孔传》文本上寻找“伪据”,较少详尽地与他书相结合,作深入分析。笔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孔传》与《小尔雅》的对比,“传”字的正确解读、与孔家学案《孔丛子》的联系、孔氏家学传承诸方面,拟就《孔传》的成书等问题作一新的探讨。

一、《尚书孔传》的出现及其作者研究

《尚书孔传》是指今本古文《尚书》所附的题名西汉孔安国的训解。现在所见,最早记载孔安国作《尚书》传的史料是《孔子家语•后序》(下文简称《家语后序》):“子国乃考论古文字,撰众师之义,……作《尚书传》五十八篇。”然在更早的史籍如《史记》、《汉书》中并未提此事,故学者们对《后序》记载的真实性产生疑问。又据《隋书•经籍志》,知署名孔安国的《尚书》传是东晋梅赜所献。孔颖达在《尚书正义》中引《晋书》说明了梅赜献书前《孔传》的流传过程:

《晋书•皇甫谧传》云:“姑子外弟梁柳边得古文《尚书》,故皇甫谧作《帝王世纪》,往往载《孔传》五十八篇之书。”《晋书》又云:“晋太公郑冲以古文授扶风苏愉,愉字休预。愉授天水梁柳,字洪季,即谧之外弟也。季授城阳臧曹,字彦始。始授郡守子汝南梅赜,字仲真,又为豫章内史。遂于前晋奏上其书,而施行焉。”(1)

这两段史料将《尚书》经传的传流描述得十分清晰,可今收入二十四史的《晋书》却无此记载,古文《尚书》及《孔传》由此遭到怀疑。但陈梦家、李学勤等人已考证了上述所引《晋书》中的人物,均明见于史籍,其“时、地、人三者都符合”(2),并认为“引文最可能出自臧荣绪《晋书》”(3)。

历来学界关于今本《孔传》研究情况,大致是有真书说、伪书说,即《孔传》为西汉孔安国所作和后人伪造两种观点。其中伪书说的呼声较高,以清儒所下的考证功夫最深。如考据家阎若璩集前代学者的辨伪大成,撰《尚书古文疏证》一书,定下了古文《尚书》经传皆伪的结论,影响深远。但是近些年随着地下文献的不断出土,人们对古书的真伪有了新的认识和断定,对于《孔传》也给予了新的考证。如张岩在《审核古文〈尚书〉案》一书中,对阎氏《疏证》中所列《孔传》伪据中的金城、孟津、驹骊等问题一一给予反驳,论证《孔传》为西汉孔安国所作。

前辈学者在对《孔传》辨伪的同时,对其作者也作了多种推测和论证,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有:皇甫谧说(梅鷟、王鸣盛等),王肃说(惠栋、戴震、皮锡瑞等),晋孔安国说(陈梦家),孔晁说(蒋善国)。蒋善国在《尚书综述》《以下简称《综述》)中通过细致、精审的考辨分析,指出前三说不能成立之处,提出《孔传》为孔晁所作的观点,并推论此书最可能作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3年)到太康十年(公元290年》数年之间(4)。但是,《尚书正义》所引《晋书》已明言皇甫谧作《帝王世纪》“往往载《孔传》五十八篇之书”。据《晋书》本传记载,皇甫谧生于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卒于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如按《综述》所言《孔传》最早开始作于太康三年(公元283年),皇甫谧则看不到《孔传》,也无缘引用。对此,李学勤先生曾深入考证,指出《帝王世纪》确有多处明引、暗引今本古文《尚书》及《孔传》五十八篇。(5)在《〈尚书孔传〉的出现时间》一文中,李先生又以郑小同(郑玄之孙,与郑冲同时,稍晚于王肃)的《郑志》已引《孔传》为证,进一步论证了《孔传》出现于魏晋间(6)。

另外,据《舜典正义》载:“昔东晋之初,豫章内史梅赜上《孔氏传》犹阙《舜典》,自此‘乃命以位’以上二十八字,世所不传,多用王、范之注补之,而皆以‘慎徽’以下为《舜典》之初。”(7)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亦载:“江左中兴,元帝时豫章内史枚(梅)赜奏上孔传《古文尚书》。亡《舜典》一篇,购不能得,乃取王肃注《尧典》从‘慎徽五典’以下分为《舜典》篇以续之。”(8)这两段史料皆记载分割王肃注《尧典》“慎徽五典”以下为《舜典》弥补《孔传》之阙的事实,说明了王肃《尚书》注与《孔传》训解相近。对此,孔颖达曾云:“案王肃注《尚书》,其言多是《孔传》。疑肃见古文,匿之而不言也。”(9)而《家语后序》中的“王肃序”则云:“孔子二十二世孙有孔猛者,家有先人之书。昔相从学,顷还家,方取以来。与予所论,有若重规叠矩。……今或者天未欲乱斯文,故令从予学,而予从猛得斯论,以明相与孔氏之无违也。”从此记载来看,王肃与孔家学者如孔猛等有较密切的关系,因而得以见孔家“先人之书”。我们推测,“先人之书”当含有《尚书孔传》,王肃见后方知其与自己的《尚书》注有“重规叠矩”处,正与孔颖达、陆德明所言两者相似吻合,也说明了《孔传》成书应在王肃之前。就此而言,上述《孔传》作者孔晁说亦难以成立,此书究竟谁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二、孔安国训解古文《尚书》考证

《汉书•儒林传》载:“安国为谏大夫,授都尉朝,而司马迁亦从安国问故。迁书载《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滕》诸篇,多古文说。”其中,“从安国问故”和迁书“多古文说”反映了司马迁与孔安国的学术传承以及《史记》与古文《尚书》的关系。张岩通过对《尚书》原文、《孔传》注解和《史记》引文比较,归纳出司马迁大约采用了100余条孔氏“古文说”,即《孔传》的注解(10)较为信实。既然班固早已明言《史记》所载“多古文说”,因此可以排除《孔传》抄袭《史记》的嫌疑,而证实司马迁撰《史记》时确曾使刚过孔壁《尚书》。事实上的情形可能是这样的:《尚书》诘屈聱牙,号称难读,释读出于孔壁的“科斗文”古字《尚书》更是难上加难,故而司马迁曾向《尚书》学大师孔安国请教,聆听了其对古文《尚书》的训解。后来他作《史记》自然会采用一部分孔安国的“古文说”,把《尚书》中古奥晦涩的词句改成较为当时易懂的通俗语,由此才有《史记》和《孔传》注解相类的内容。这虽然不能证明今本《孔传》由孔安国亲作或者在当时已经成书,但至少证明其中确实含有孔安国的训解,不完全是后人伪造。这一点,亦可从下面《孔传》与《小尔雅》的比较中得到证实。

朱熹曾云:“尝疑今《孔传》并序皆不类西京文字气象,未必真安国所作,只与《孔丛子》同是一手伪书,盖其言多相里表,而训诂亦出《小尔雅》也。”(11)此说是在认定《孔丛子》与《小尔雅》为伪书的前提下,把《孔传》训诂“多出于《小尔雅》”当作伪书的证据之一。就目前《小尔雅》的研究情况而言,它的作者和源流已经相当清晰。黄怀信先生通过考证,认为此书为西汉孔安国后人孔驩、孔子立父子所编,其中近10%的词语可释或属于《尚书》。(12)据笔者统计,《孔传》与《小尔雅》释词相同者有70多条,如下表所示:

《孔传》与《小尔雅》释词相同者一览表

(表※者为古文《尚书》篇)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分析上表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看法:

其一,在《孔传》与《小尔雅》的70条相同释词中,58条出自今文《尚书》篇章,12条(标※者)出自古文《尚书》篇章。而孔壁古文《尚书》现世后归孔家所有,在《小尔雅》成书之前世间解读古文《尚书》的只有孔安国,那么《小尔雅》中的这12条释词,当来自他的训解。另外,表中又有58条(标★者)在各种经传书籍的相同训释中最早见于《小尔雅》一书,而《小尔雅》编者孔驩为孔安国嫡孙,安国曾为武帝时今文《尚书》博士,精通书学,那么这58条也很可能来自其他对《尚书》的训释。由此证明《孔传》确实与孔安国有关系。

其二,《小尔雅》和《尔雅》一样,属于训诂辞书,编撰宗旨是纂集前人的训诂成果,为后人阅读古典经传提供帮助,故《小尔雅》内容涉及到《礼》《诗经》《左传》《尚书》等文献,是编者广泛收集而成。具体分析上表‚就可见《小尔雅》收集《孔传》训释的痕迹。如“縞”字,《孔传》直接释为白繒,《广服》云“繒之精白者曰縞”;“絺”宇,《孔传》直接释为细葛,《广服》云“葛之精者曰絺”;再如“属妇”一词,《孔传》直接释为妾妇,《广义》云“妾妇之贱者谓之属妇”;“阳鸟”一词,《孔传》释为“随阳之鸟,鸿雁之属”,《广鸟》云“去阴就阳者,谓之阳鸟,鸿雁是也”;等等。于此可知,《小尔雅》之义本子《孔传》,又有进一步的加工,使之释词更精确、细致。另外,《广训》云;“海物维错,错,杂也。”释“错”字,而举出“海物维错”全句,直接取自《尚书》。又《广名》“请天子命曰,未可以戚先王”中的后半句,显然是来自《金滕》“未可以戚我先王”。由此,从《小尔雅》一书性质、与《孔传》文本对比上看,表中所列两书释词相同者绝非巧合,当是《小尔雅》引自《孔传》。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孔传》未必成书,确切而言当是孔安国的训解。由此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孔安国确曾训解过孔壁《尚书》,今本《孔传》的部分内容出于孔安国。

三、《孔传》成书与孔氏家学

学界前辈在论证《孔传》之伪时,最具说服力的证据是其释经中有孔安国身后的名字。如梅鷟攻其注《禹贡》“瀍水出河南北山”、“积石山在金城西南羌中”两条的地名皆在安国后;朱彝尊攻其注《书序》“东海驹骊、扶馀、馯貊之属”一条,谓驹骊王朱蒙至汉元帝建昭二年始建国,安国武帝时人,亦不及见。(15)这是《孔传》释经中确有其载的事实,因此论《孔传》完全由西汉孔安国作难以成立。承接上文所论,由此形成了难解的问题:《孔传》确有孔安国的训解,但又含其身后的名字。在此,笔者从“传”字本义、与《孔丛子》关系、孔家家学传承三方面略加分析,认为《孔传》成书当与汉代孔氏家学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正确释读“传”字的含义,这对于《孔传》成书问题的解决很有启发。黄怀信先生以《公羊传》为例分析论证,认为“传”的本义实为“传以示人”的流传、传授:

所谓传不必为本人所亲作。《释名》曰:“传,传(chuán)也,传以示人也。”可见“传”本来只是“传(chuán)”。徐彦《公羊传解诂序》引戴宏曰:“子夏传于公羊高,高传于其子平,平传于其子地,地传于其子敢,敢传于其子寿,至景帝时,寿乃与齐人胡毋子都著竹帛。题其亲师故曰《公羊传》。”可见所谓《公羊传》,乃只是题其亲师,并非公羊氏亲著竹帛。(16)

孙筱也说:“所谓传,本意是转授传送。《论语•学而》‘传不习乎?’《孟子•公孙丑上》‘速于置邮而传命。’这里的传读作(chuán)。以传的本意寻查,所谓的经传如《左氏传》《谷梁传》《公羊传》《诗传》《易传》,实际上应视为先师对经文的传述,本来是口耳传授‚后来才写成文字。我们猜想只有写成文字的传(chuán)才读作传(zhuàn)。”(17)两位先生所言甚是‚这一点在其他同类书中亦可得到证实。郑玄在《尚书大传•叙录》曰:“伏生为秦博士……张生、欧阳生从其学而授之音声犹有伪误,先后犹有差桀,重以篆隶之殊,不能无失。生终后,数子各论所闻,以己意弥缝其阙,别做章句,又特撰大义,因经属指,名之曰《传》。”(18)这表明《尚书大传》并非伏生亲作,而是由其弟子集从师所闻而成,但因其说始于伏生且含有他的训释和讲解,故又称为《伏生大传》。既然《公羊传》《左氏传》《伏生大传》等均为本人创始、后人追加命名的结果,那么孔安国《传》也未尝不可以如此。

其次,联系《孔丛子》一书,亦可为我们解决《孔传》成书问题提供一些重要的线索。《孔丛子》(19)所记为从孔子到孔季彦等孔家人物的嘉言懿行,故有“孔家学案”之称,其作者当是孔氏后裔。又其记事止于季彦,并详录季彦少时事,亦载其与张太常、长孙尚书、孔大夫及安帝等人的问答,可知此书应是距离季彦不远的孔氏后人所编。再者,王肃作《圣证论》已称引《孔丛子》故可知此书当成于王肃之前,和《孔传》的成书时间也有一致处。笔者考察得知《孔丛子》与《孔传》在内容上多有相通之处,如:出自《孔丛子》一书的《小尔雅》与《孔传》释经多有相同处:《孔丛子》的《论书》篇中《尚书》篇目和今《孔传》本古文《尚书》相合(20),《孔丛子》中孔臧的《乞为太常书》、《与从弟书》和《与子琳书》皆论及孔安国作《尚书》传事,且与《孔传序》言语呼应。故而,我们大致可以这样认为:《孔丛子》与《孔传》两书中关于孔安国事和《尚书》篇目、释词相同的内容应都来源于孔家。《孔丛子》为孔家后人编辑,虽《孔传》未必和《孔丛子》同出一人之手,但其作者至少也是孔氏后裔。

再次,考察汉代孔氏家学的传承对于解决《孔传》的成书问题也致为关键。《后汉书•孔僖传》云:“(孔家)自安国以下,世传古文《尚书》、《毛诗》。”《孔丛子•连丛子下》中载孔季彦云:“先圣垂训,壁出古文。临淮传义,可谓妙矣!而不在科策之例,世人固莫识其奇异。斯业之所以不泯,赖吾家世世独修之也。”此中所谓“临淮传义”当指孔安国释读、传授古文《尚书》。“吾家世世独修之”表明古文《尚书》自西汉安国至东汉孔僖、孔季彦传习不绝,家学之中《书》学可称得上源远流长。

另从《汉书》、《后汉书》、《孔丛子》、《阙里文献考》、《孔子世家谱》等书的相关记载中考察孔安国后人,可知其后代子孙孔卬、孔衍、孔驩、孔子立、孔子元、孔子建、孔延年、孔霸、孔光等人多精通《尚书》其中孔衍、孔驩、孔延年、孔霸、孔光都是书学博士。他们在传习古文《尚书》中,既继承先祖之师说,同时也会通过自己的理解作些新的训解、阐发,这些都可能成为今本《孔传》的材料来源。今本《孔传》可能就在“世传古文《尚书》”、“临淮传义”的过程中由雏形渐至成型,直至成书。又上引《家语后序》“王肃序”云“家有先人之书”,可见在王肃、孔猛之时《孔传》已是“先人之书”之一,传习于孔家内部《孔传》与孔氏家学的关系相当密切。

总结上述三点,我们认为:今本《孔传》并非孔安国亲作,而是其后裔为彰显家学,汇集几代孔家学者的解经精华而成。因安国首传古文《尚书》,书中也含其遗学,所以此书如同《公羊传》和《伏生传》之命名,被称为《孔安国传》,简称《孔传》。诚如李学勤先生所言:“古书的形成每每要有很长的过程,除了少数书籍立于学官,或有官本,一般都要经过改动变化。很多书在写定前,还有一段口传的历史,尤其在民间流传的变动尤甚。”(21)《孔传》成书也极可能经历了很长编纂、改动、增补的过程,其中晚出或者中间夹有后起的地名,亦不足为奇了。但辨伪派单以《孔传》有孔安国身后的名字论此书非孔安国所作或认定为伪书,是难以成立的。

结语:

综上所论《孔传》确实含有孔安国的训解,其内容可能先由孔安国传授,后由多人、多次、多时补充、改订、结集而成,与孔家学者有密切关系,是汉代孔氏家学的产物。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解释与王肃同时的郑冲得以私相传授《孔传》本古文《尚书》之事,便就有了《晋书》所记郑冲→苏愉→梁柳→臧曹→梅赜的传授过程,从而使古文,《尚书》及《孔传》走出孔家,立学东晋,光大于世。当然古文《尚书》问题牵涉极广,与战国至清的学术史都有关系,绝非此简单的流传过程就可以解决的,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的考论与研究。

(陈以凤,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来源:《史学史研究》2010年第1期。)

注释:

1、(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卷2,《尧典》,(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118页。

2、陈梦家:《尚书通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7页。

3、李学勤:《〈尚书孔传〉的出现时间》,《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1期。

4、参见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54页。

5、参见李学勤《论魏晋时期古文〈尚书〉的传流》,《古文献论丛》,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291-294页。

6、参见李学勤《〈尚书孔传〉的出现时间》,《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1期。

7、(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卷3,《舜典》,(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第125页。

8、(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1页。

9、(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58,(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第2162页。

10、参见张岩《审核古文〈尚书〉案》,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5-84页。

11、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71,《记尚书三义》《朱子大全》《四部备要》第58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66页。

12、参见黄怀信《〈小尔雅〉的源流》,《古文献与古史考论》,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47-49页。

13、参照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一书统计。

14、浦镗云钺上脱“黄”字从公刘诗疏校。参见(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186页。

15、参见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9页。

16、(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黄怀信整理;《尚书正义》“校点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17、孙筱:《两汉经学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页。

18、伏生:《尚书大传》,《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页。

19、《孔丛子》曾被铁定为“伪书”,当代学界以黄怀信先生为首的研究者通过逐篇分析《孔丛子》的材料来源,论证此书为孔子后裔数代人之作,并将编定时间推定在东汉桓帝永康元年(167)至灵帝建宁元年(168)之间(详见黄怀信《〈孔丛子〉的时代与作者》,《西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虽在成书时间上学者们意见不同,但均推翻了以往的“伪书”之论。

20、参见李学勤《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

21、李学勤:《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