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数典忘祖,要“执古御今”(《常训》二)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发布时间: 2023-02-06

经义:

《常训》后一部分与《老子》第十四章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老子》第十四章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本节则说:“始之以古,终之以古(古,当为“今”之误——笔者注),行古志今,政之至也。政维今,法维古……允德以慎,慎微以始而敬终,终乃不困。”

  为什么要“执古御今”呢?这是因为人类本质上是“文化物种”,其演化的进程不仅是生物的演化,还包括文化演化,二者犹如DNA的双螺旋结构,共同决定了一个族群的整体面貌。过去万年来,人类积累了众多宝贵的生产生活经验,总结了诸多原则方法——从复杂的食物去毒技术到生死攸关的有关水源位置的古歌。

  现代科学能理解其中一些经验原则的因果关系,有些还不能完全理解,但这些古代经验原则(古之道)却是一些族群生存不可或缺的。哈佛大学人类进化生物学系约瑟夫·亨里奇 (Joseph Henrich)教授写道:“一旦这些实用的技巧与经验经过数代人的传递得到积累与提升后,自然选择就会青睐那些更好的文化学习者——那些在不断扩大的自适应系统中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可用信息的人。在文化演进中产生的诸如取火、烹饪、切削工具、衣物、简单的手势语、投掷标枪及储水容器等新产品或新技术成为遗传上塑造我们思想与身体的主要选择压力的起源。这种遗传与文化间的相互作用,或者我所谓的‘文化-遗传的共同演进’,驱使着我们人类走向在自然界从未出现过的全新演化途径,让我们变成与其他物种截然不同的一种全新形式的动物。”(约瑟夫·亨里奇:《人类成功统治地球的秘密》,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版,第12页。)

  《老子》所说的“古之道”,即《常训》论及的“法维古”之法,西汉大儒董仲舒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汉书·董仲舒传》)为何“古之道”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呢?因为这些路线合乎天地人伦(天)的基本法则,如同自然科学的定律一样,在不同的环境和时代中都具有真理性,所以尧、舜、禹三代圣王都遵奉无违——它们是垂范万世的大法。

  今天有人抛弃生生不息,持续发展五千年的中华治道,盲目学习西方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是买椟还珠,数典忘祖!

  本节“慎微”,积善成德,积小善成大德的观念影响深远。“微”在《老子》中有浓厚抽象哲学意味。西汉严遵《老子指归》解释说:没有形象的形象,但天地借以产生,称作夷;没有声音的声音,但五音借以开始,称作希;没有端绪的端绪,万端借以兴起,称作微。《老子指归·视之不见篇》:“无形之形,天地以生,谓之夷;无声之声,五音以始,谓之希;无绪之绪,万端以起,谓之微。”

  但在汉代诸子那里,“微”同本文一样,有事物的萌芽,细小处的意思。如果一个领导者对于事物的细小处、萌芽状态放任自流,最终会成大祸,所以要“慎微”。西汉贾谊《新书·审微》:“当(当,通“倘”,倘若的意思——笔者注)夫轻始而傲微,则其流必至于大乱也,是故子民者谨焉。”《老子》第六十四章也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另外西汉陆贾《新书》有《慎微》一篇,专讲“允德以慎,慎微以始”的道理,开篇即说:“夫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新书·慎微》论述详尽,可与《常训》互参。

经文:

夫民群居而无选,为政以始之。始之以古,终之以古,行古志今,政之也。政维今,法维古。

顽贪以疑,疑意以两平两以参,参伍以权。权数以多,多难以允,允德以慎。慎微以始而敬终,终乃不。困在坌,诱在王,民乃苟苟乃不明,哀乐不时,四征不显,六极不服,八政不顺,九德有奸,九奸不迁,万物不至夫礼非哀不承,非乐不竟,民是乏生

□好恶有四征:喜、乐、忧、哀。动之以则,发之以文,成之以名,行之以化六极:命、丑、福、赏、祸、罚。六极不,八政和平。八政:夫妻、父子、兄弟、君臣。八政不逆,九德纯恪。九德: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顺言曰政,顺政曰遂,遂伪曰奸。奸物在目,奸声在耳,耳目有疑言有枢,枢动有私私意无等,万民无法□□在赦,□复在古。古者,明王奉法以明幽,幽王奉幽以废法。奉则一也,而绩功不同。明王是以敬微而顺分

  语译:

群龙无首,民众将失其所守,英明的君王于是出来主政教化。为政之道,要始于初心和历史经验,落实于社会现实,慎终追远古为今用。在恪守先王之道的基础上因革损益守正创新,解决好当下的问题,这才是最好的政治。法规政令须与时俱进,制度精神要一脉相承。

民众不讲道德,贪得无厌,是因为疑惑于善恶而生偏颇。君王要仔细参详权衡,调教民众,使之归于平衡中正。权衡要通盘考虑,反复思量,使判断精准措施恰当。最后,执节中正,处事合宜离不开谨慎小心。为政治民,要慎字当头,抓早抓小,始终如一,才可免于混乱被动。治理出现困境是因为民众蒙昧无知,根本的诱因在于君王的昏愦,君王不行教化引导之责,民众就会任性妄为,得过且过。民众得过且过就不明好恶,不节好恶。如此则哀乐不合时,四征不彰显,六极不奉行,八政不和顺,九德有奸伪。不纠正九种背徳奸伪之行,人口、秩序、富足……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不会到来。哀乐是人情之大本,礼教之因循,礼非哀乐不能传承发扬。民众不遵礼义,哀乐不合时宜,就会损害生命,立身艰难。

  好恶表现为四种情绪:喜悦、欢乐、忧虑、悲哀。君王教导民众的好恶之情,在内心萌动时合乎天道,在言行表达中不违人伦,天人内外都确定恰当的名称规范,控名责实以移风易俗。六种准则是:天命、知耻、赐福、奖赏、降祸、刑罚。施行六种准则没有过失,八种纲常就会和顺平稳。八种纲常是:夫和妻柔、父慈子孝、兄友弟敬、君义臣忠。八种纲常和顺不逆,九种品德就会完备不失。九种品德是:尽心竭力、诚信无伪、严肃认真、坚强不屈、温和委婉、刚柔适中、坚定不移、中正无偏、奉天顺势。

  圣王遵天道,顺民情,一言可德润民心,可法安天下。然大恶似善,大伪似真。目睹淫巧之饰,耳闻靡靡之音,长此以往人会被外物所迷惑,大伪之言流行开来。之所以会生大伪之言,在于好恶被外物所转,迷心逐物渐生偏私。去公立私,社会将失去等次秩序,民众将失去法度。慎重为政从把握人情好恶的细微处入手,恢复法度要善于借鉴古人的经验。古时候圣明的君王奉行法度以辨明奸伪,昏聩的君王则奉行奸伪而废除法度。同样有尊奉,治绩却有云泥之别,为政治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圣明的君王恭敬诚恳,谨慎于人事的细节先兆,同时恪守自己的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