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心自用,擅改经典是对经典最大的亵渎!(《君奭》三)

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发布时间: 2023-01-19

经义:

武王死后,成王执政,周朝政权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当时能征善战的太公已死,周公不得不担当起摄政、平叛,制度建设的大任,成为周朝的顶梁柱。

周公位极人臣,功高震主,引起当朝大臣的怀疑乃至不满是正常的,当然也包括文王的庶子召公。

召公是成王时的重臣。据《逸周书•作雒解》,在平三监之乱中,他与周公一道“内弭父兄,外抚诸侯”。召公也是三公之一,以河南陕县为界,镇抚周西部;周公则留守洛邑,镇抚陕县以东广大地区。

如果周、召二公不和,对初生周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将是致命威胁。这也是为何周公苦口婆心,劝导召公同心协力成就文王开创的大业的原因。

司马迁对此记载很详细。周成王的时候召公位列三公:自陕地以西,由召公镇抚;自陕地以东,由周公镇抚。当时成王还幼小,周公代他主持朝政,执掌国家大权。所以召公怀疑周公的所作所为,于是周公就作了《君奭》。召公对周公很不满,周公引经据典劝告说,商汤时有伊尹,功德感通了上天;在太戊时,有像伊陟、臣扈那样的贤臣,功德感通了上帝,并有巫咸治理朝政;在祖乙时,有像巫贤那样的大臣;在武丁时,有像甘般那样的大臣:这些人辅佐君王建功立业,殷朝才得以长期安定。”召公醒悟,就不再怀疑不满了。《史记•燕召公世家》:“其在成王时,召王为三公:自陜以西,召公主之;自陜以东,周公主之。成王既幼,周公摄政,当国践祚,召公疑之,作《君奭》。君奭不说周公,周公乃称:汤时有伊尹,假于皇天;在太戌时,则有若伊陟、臣扈,假于上帝,巫咸治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般(甘般,即《君奭》中的“甘盘”——笔者注)。率维兹有陈,保乂有殷。於是召公乃说。”

《书序》的记载内容与之相似,但更为简洁:“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召公不说(说,通“悦”——笔者注),周公作《君奭》。”

宋以前无人怀疑“召公不悦周公”事,但宋儒将圣贤理想化,所以认为先贤有不满情绪不合乎标准。苏轼《书传》称:“旧说或谓召公疑周公,陋哉!斯言也。方周公摄政。管蔡流言。周公晏然不自疑。当时大臣亦莫之疑者。何独召公也?今已复子明辟(明辟,还政于君——笔者注),召公复何疑乎?”程颐甚至认为召公并不是不悦周公,只是对自己担任的“保”一职不高兴;朱熹的回答更令人莫名其妙,《朱子语类•卷第七十九》:“问‘召公不悦’之意。曰:‘召公不悦’只是小序恁地(恁地,nèn dì,意为如此,这样——笔者注)说,里面却无此意。这只是召公要去后,周公留他,说道朝廷不可无老臣。”朱熹似乎并没有理解《君奭》的文义。

我们研究经学,关键要经子相参,经史相参,不可学宋儒按自己的理解随意增补经文,移易字句——如同朱熹对待《礼记•大学》一样!这种师心自用,擅改经典的作法是对经典的最大亵渎!

在学界中国文化研究已经严重西学化,社会上中国文化宣传已经严重心灵鸡汤化的今天,我们更要注意这一点。

经文:

公曰:“前人敷乃心,乃命汝,作汝民。曰:汝明勖偶王,在兹大命,惟文王德丕承,无疆之。”

公曰:“君,告汝,朕允保奭其汝克敬以予,监于殷丧大念我天威。予不允,惟若兹诰?予惟曰:‘我二人,汝有哉。’言曰:‘在时二人。天休兹至,惟时二人弗。’其汝克敬德,明我俊民在让后人于丕时。呜呼!笃棐时二人我式克至于今日休,我咸成文王功于不怠,丕冒海隅出日,罔不率。”

公曰:“君!予不若兹多诰,予惟用闵于天越民。”公曰:“呜呼!君,惟乃知,民德亦罔不能厥惟其终祗若兹往敬用治。”

语译:

周公说:“武王曾经向你表白,他详尽交待,希望你能做万民的表率。武王说:你们要努力辅佐成王,要真正承担起辅佐成王的使命。长远规划周朝未来,因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有长远打算,才会有将文王传统发扬光大的动力。”

周公接着说:“奭呀,说句心里话,我是极为信任你的,希望你认真听取我的意见,吸取殷商灭亡的历史教训,充分而清醒的认识到:上天既可以保佑一个政权,也可以抛弃一个政权。我是真诚的,若不真诚,我会说这样的话吗!我还想问你:‘除了我们二人,你还有其他志同道合的人吗’?你肯定会回答说:‘正是因为大家真诚合作,上天才给周朝降下很多美好之事。而这样好的局面,难道仅仅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事实上,我们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我也希望你能够尊重并选拔德才兼备之人,最终让后代能够继承文王的治理传统。因为我们二人真诚辅佐成王,周朝的发展才会有今天的好势头,让我们永不懈怠地共同推进文王开创的伟大事业,让普天之下的民众都支持拥护我们。”

周公说:“奭呀,我不是很有智慧的人,所以才说了这么多话,我最大的担心是天命和民心。”周公继续说:“哎,奭呀,你也知道,总的来看,普通百姓做事,在开始时候都很认真,但往往不能坚持到底。我们要吸取这个教训,从现在开始要以更加恭敬之心治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