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下级——臣道的现代意义(《君奭》二)

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发布时间: 2023-01-19

经义:

选贤任能,是中国古典政治理论最根本的选举制度。

一个时代,只有选贤任能,贤能辅政,才能实现社会的良好治理。周公以商、周两代为例,说明这个道理。商朝,因为伊尹、伊陟、臣扈、巫贤等大臣的辅佐,上下一心,远近一体,国家才得以长治久安。周初,由于虢叔、闳夭、散宜生、泰颠、南宫括的辅佐,文王和武王才得以成就大业。

而当一个朝代走向衰落的时候,则首先表现为不能任用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贤臣。崔寔是东汉桓帝、灵帝时的大臣,当时政局江河日下,崔寔敏感地注意到这一点。他指出,自尧舜二帝,汤武二王以来,都是靠明智、博学的大臣辅佐的。所以皋陶出谋划策而唐、虞两朝由此兴旺,伊尹、箕子作训诫而商周由此昌盛。那些继承皇位的君主,想建功立业,中兴国家,有谁不靠贤能智士呢?一般来说,天下之所以治理不好,多半是因为承平日久,政风败坏而不能醒悟,政事腐朽也不能改革,习惯了混乱危难又不自知,或者沉溺于享乐,或者听不进劝告,满足于弄虚作假而不实事求是,不知何去何从。或者受信任的大臣,为保持地位而闭口不言,或者君主冷落臣子,臣下言论不被采用。结果是国家法度削弱,仁人智士郁抑终生。他在《政论》中说:“自尧舜之帝,汤武之王,皆赖明哲之佐,博物之臣,故皋陶陈谟而唐虞以兴,伊、箕作训,而殷周用隆。及继体之君,欲立中兴之功者,曷尝不赖贤哲之谋乎?凡天下所以不治者,常由世主承平日久,俗渐弊而不寤,政浸衰而不改,习乱安危,逸不自睹。或荒耽嗜欲,不恤万机;或耳蔽箴诲,厌伪忽真;或犹豫岐路,莫适所从;或见信之佐,括囊守禄;或疏远之臣,言以贱废。是以王纲纵驰于上,智士郁伊(郁伊通“郁抑”——笔者注)于下。”

古代以君臣代指上下级。那么身为下级,应该如何作为呢?这就是先哲十分重视的臣道,臣道也称臣术。关键一点是下级要服从上级,就是西汉《说苑•臣术》所说的“人臣之术,顺从而复命(复命,完成使命后向上司汇报——笔者注),无所敢专。”韩非也指出,有德有才的臣子,把自己托付给君主,一心一意忠心事上,没有二心。在朝廷不敢推辞贱事,在军队不敢推辞难事。听从君主的指使,遵从君主的法令,排除私见对待君主的命令,对于上级决定不妄加评论。《韩非子•有度》:“贤者之为人臣,北面委质,无有二心。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顺上之为,从主之法,虚心以待令,而无是非也。”

荀子也强调服从政令的重要性。他说,侍奉君主却不服从政令的,是不勤勉;勤勉而不服从政令的,是不恭敬;恭敬而不服从政令的,是因为不忠诚;忠诚而不服从政令的,就没有功劳;有了功劳而不服从政令的,是因为没有品德。所以,将不服从作为行为准则,就会劳而无功,努力工作也没用。所以,君子是不干这种事的。《荀子•臣道》:“事人而不顺者,不疾者也;疾而不顺者,不敬者也;敬而不顺者,不忠者也;忠而不顺者,无功者也;有功而不顺者,无德者也。故无德之为道也,伤疾、堕功、灭苦,故君子不为也。”

那么,服从法律、政令是否意味着不能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呢?不是的!荀子特别指出谏争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称能够谏争的人为“社稷之臣”,而对内不能领导统一民众,对外不能抵御患难,百姓不亲近他,诸侯不信任他,却灵巧敏捷能说会道,善于博得宠幸,这类阿谀奉承的下级叫“态臣”——“用态臣者亡”。《荀子•臣道》:“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

当今市面上谈领导艺术、领导力的书籍汗牛充栋,却很少有人谈及如何做下级,社会缺乏基本的下级德行标准。不能不说,对臣道的误解和轻视,认为君主制灭亡便不再需要臣道,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君主制没有了,但社会组织中上下级关系仍在。不光明正大地提倡臣道,不明确下级德行标准,看似在包容下级,实则会伤害下级——他们往往只有服从的义务,而无谏争的权利。此外,上下级职分模糊失衡,还会导致国家治理、企业经营的混乱和低效。在此意义上,臣道仍有十分重要的现代意义!

经文:

公曰:“君奭,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率惟兹有陈保乂有殷,故殷礼配天,多历年所。天维纯佑命则,商实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恤小臣屏侯甸矧咸奔走。惟兹惟德称,用乂厥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若卜筮罔不是。”

公曰:“君奭!天寿平格,保乂有殷,有殷嗣天灭威。今汝永念,则有固命厥乱明我新造邦。”

公曰:“君奭,在昔上帝割申劝宁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

又曰:“无能往来,兹迪彝教,文王德降于国人。亦惟纯佑秉德,迪知天威,乃惟时昭文王迪见冒,闻于上帝。惟时受有殷命。武王,惟兹四人尚迪有禄后暨武王诞将天威咸刘厥敌。惟兹四人昭武王惟丕单称德。今在予小子旦,若游大川,予往暨汝奭其济。小子同未在位,诞无我责?收罔勖不及。耇造德不降,我则鸣鸟不闻,矧曰其有能格!”公曰:“呜呼!君,肆其监于兹,我受命无疆惟休,亦大惟艰。告君乃猷裕,我不以后人迷。”

语译:

周公说:“奭呀,我听说以前成汤接受天命后,便有伊尹辅佐他成就功业,一统天下,祭祀时配享上帝。太甲为王时有保衡辅佐。太戊时有伊陟、臣扈辅佐,因为功业卓著,祭祀时配享上帝。巫咸也是辅佐商王治理天下的贤臣。在祖乙时期,有贤臣巫贤,在武丁时期,有贤臣甘盘。大概正因得到这些贤人的辅佐,才使得商代众多先王能把国家治理好,以至于在死后配享上帝,商朝政权也因为历代先王的治理而长久。上天只会帮助那些道德高尚的人,商朝百官和同族都能坚持正道,真诚服务国家,以至于小臣和方国诸侯都能主动为国家效劳奔走。各色人等都能忠于职守协助商王治理好国家。所以当君王施政天下号令四方时,民众如信卜筮一样都拥护。”

周公说:“奭呀,上天长期以来让通达天命的贤者治理殷商,商纣王却无视上天的威严而招致灭亡。现在你能永远记住殷商亡国的教训,那我们就能固守住天命。明智地治理好我们这个新生政权。”

周公说:“奭呀,以前上天为何反复劝诫周文王要行德政,并将取代殷商治理天下的重任交给文王呢?因为只有像周文王这样的人才能把中国治理好。同时也因为有虢叔、闳夭、散宜生、泰颠、南宫括等人辅佐。”

周公又说:“如果没有这些贤臣效劳奔走,努力宣扬教化,文王也很难推行德政服务民众。正因为贤臣辅政,引导文王认识天命,始终坚持为民众造福的准则,政绩卓著,因而感动了上天,才将灭商兴周的使命交给文王。武王时期,文王的贤臣仍有四人健在。后来他们和武王一起消灭殷商建立周朝。因为这四人努力辅助武王,才使武王成就了灭商兴周的大业。武王离世后,成王年幼,我孤身辅政,如同渡过凶险的激流,这时候我最需要你与我共度难关。成王虽然在位,但年幼无知,尚不具备治国能力,正需要我们承担起治国重担呀。恐怕我们竭尽全力去治理国家,仍然会有疏漏。针对目前的局面,作为武王的兄弟、成王的长辈,我们更应团结一致。如果一味内争,神鸟凤凰鸣叫这类太平之兆固然听不到,更谈不上了解上天的旨意了。”周公接着说:“奭呀,现在你应该能认识到,我们接受天命,亡商建周,前途光明而道路曲折,希望你胸怀宽广,理解我是为了完成天命和造福天下百姓,而不是为了子孙后代而贪恋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