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身与治国的“一理之术”——礼义中道(《无逸》一)

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发布时间: 2022-12-27

经义:

中国文化不同于世界其他文化的重要特点就是:内在修养与外在事功,治身与治国的理论一以贯之,这种宇宙、人生的大统一理论,是人类文明的最高成就之一。

《吕氏春秋•审分览•审分》说:“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身心的修治与社会治理是统一的,都归于“因人情、节人欲”的中道——礼义。只有回归礼义,才能实现社会的治理,遵从礼义者也会长寿,所谓“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

本节周公以商、周二代圣王为例告诫成王,要学习那些体察民间疾苦的贤王节制自身,“无逸”,只有这样方能成就大功,尽享天年。若一味贪图享乐,放纵欲望,最终会害己害国。

《礼记•中庸》孔子以舜为例:舜德行高尚,是个大孝子,其地位是尊贵的天子,财富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受到庇护。所以说,有大德的人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中医认为“上士养心,中士养气,下士养身(形)”,养生关键是培养内在的正气,中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才是养生的根本。一个有仁德的人,能够以礼义节制自己的私欲,以公心、正心服务大众,乐天知命,心静气和,自然能够长寿。反之,那些纵欲无度的人,无论地位高低,都常常短寿——观察现实生活,我们就不难发现纵欲损身的例子。

“仁者寿”出自《论语•雍也》:“子曰:知(知,通“智”——笔者注)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西汉孔安国注“仁者静”云:“无欲故静。”东汉经学家包咸注“仁者寿”云:“性静者多寿考”。清代学者刘宝楠《论语正义》进一步解释说:“欲即声、色、味、臭、安、佚之欲,仁者所不能无。而云‘无欲’者,仁者善制其欲,克己复礼。凡视听言动,自能以礼制心,而不稍过乎欲,故曰无欲。无欲者,无非礼之欲也。《易•象传》:‘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思不出位,故能无欲。”

西汉大儒董仲舒指出,无论是治理天下,还是养生,都要回归中和之道,这样,治国会恩泽天下,治身会尽其天年。“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谈到治气养心之术,董仲舒认为心是根本,仁人所以大多长寿,因为其心平正,气充足且平和(“多且治”)。《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说:“凡气从心。心,气之君也,何为而气不随也?是以天下之道者,皆言内心其本也。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可惜的是,孔子所传养生之术今天已难得其详,只能从孔子弟子公孙尼子的《养气》残篇中,看到其从身心两个方面节制情欲,培养中和之气的大要。宋代《太平御览》和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都引用过相关内容。《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公孙之《养气》曰:“里藏泰(藏,通“脏”;泰,通“太”——笔者注)实则气不通,泰虚则气不足,热胜则气耗,寒胜则气滞,泰劳则气不入,泰佚则气宛至(宛至,即“郁窒”,气不通——笔者注),怒则气高,喜则气散,忧则气狂,惧则气慑(慑,恐惧——笔者注),凡此十者,气之害也,而皆生于不中和。故君子怒则反中,而自说(说,通‘悦’,高兴——笔者注)以和;喜则反中,而收之以正;忧则反中,而舒之以意;惧则反中,而实之以精(精,精神——笔者注)。”

孔子以礼治身,以礼治国,这种内圣外王、内养外用一以贯之的中道,失传太久了。今天我们观其吉光片羽,读来仍让人心动!

经文:

周公曰:“鸣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周公曰:“鸣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治民祗惧,不敢荒宁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其在祖甲,不义王,为小人。即其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共。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语译:

周公对成王说:“哎,治国理政者不能贪图安逸享乐,因为治理国家责任重大,很辛苦。要想不贪图安逸,首先要切身感受庄稼人的艰辛。如果有对广大民众有感情和担当,即使具备安逸享乐的条件,因为其深知庄稼人的艰辛隐痛,也不会沉溺享乐。仔细观察普通农民,会发现这样的家庭——父母辛勤劳作,而子女却从不参加劳动,不知劳作之艰辛,以为生活就是享乐。这样的子女对人生的认识很肤浅,将肆无忌惮的享乐当作生活的意义,他们蔑视父母,甚至说:‘你们已落后于时代了,哪里明白人生的价值在于享乐。’”

周公说:“我听说:以前殷的中宗,严肃谨慎,小心翼翼,他以上天旨意作为治国理政的指导。以敬畏戒惧之心治理民众,不敢放纵自己贪图享乐安逸。所以在位长达七十五年;高宗武丁是殷商中兴的贤王,做太子时被父王下放基层长期劳动锻炼,他了解基层百姓的生产生活,对基层民众的有朴素而深厚的感情。其即位以后,并没有马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经常默默进行调查研究,如此长达三年。其间很少出台新政策,但每出一项新政策都取得很好的效果。此后高宗一直不敢贪图安乐,将国家治理得非常出色。下至百姓上到大臣,大家都很满意,所以武丁在位长达五十九年;商代还有一位贤王祖甲,祖甲之兄为太子,其父商王武丁以祖甲贤能,打算废长立少,以祖甲为太子。祖甲认为父王的行为不符规矩,便流亡民间,长期生活于社会底层。待其即位以后,因为体谅普通民众的疾苦,在治理上尽力安定爱护民众,重视保障鳏寡等弱势人群的利益。所以祖甲深得民心,统治时间长达三十三年。此后在位的商王,生来便在安逸的环境中,不了解农业生产之艰难,不知晓基层劳动者的艰苦,一味沉溺享乐。姑且不说他们将国家治理得很差,甚至连寿命也因淫逸不如前几位贤王长久,执政时间短则三四年,长则十年。”

说完商代三位贤王,周公还讲到西周贤王。他说:“啊,我们周朝的贤王更加伟大,太王和王季都能以谦逊小心的态度治理国家。文王身为领袖直接深入一线,参加修建道路和农业生产等劳动。他以和蔼柔顺善良的态度对待百姓,带领百姓过上好日子,他尤其关照鳏寡无依者的生活,从早至晚,日理万机,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为的是让社会和谐民众幸福。文王从不放纵自己,不以游戏狩猎为乐,指导方国诸侯勤于政务。文王称王已是中年,而他在位则长达五十年。要想健康长寿,享国长久,最好的方法便是认真治理国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