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书院四字铭:本、全、活、新

作者: 李晔   发布时间: 2022-09-17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夏、商,至周蔚为大观。

孔子“从周”,集中国文化之大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整理《六经》,以明“大一统”王道,奠定了中国二千余年来学术的根基与方向。

孔门之学,可以概括为德行科、政事科、文学科、言语科“四科”——它修齐治平,内圣外王,培养德才兼备之通才、全才。

一阴一阳之谓道,不可偏倚。正如《尚书•洪范》言:“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国家治理,当遵循先王正道,“建中立极”,平衡四方,如此方能国泰民安,繁荣富强。

内圣外王,修齐治平,始自《六经》。

21世纪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危与机并存。当此之时,须有一符合人类根本安宁幸福之道的文化思想灯塔指引方向。回归中华民族智慧,提振文化自信,求真务实,建功立业——于是,大《六经》工程启动,六经书院应运而生!

究《六经》历久弥新之义,可概括为本、全、活、新四字——即此六经书院四字铭。

“本”第一

《六经》是中华文化精神之本源;经学是中国人安心立命、治国安邦之基石;经学乃天地人三才之大学问,将为人类带来美好明天。

一、《六经》是中华文化精神之本源

《六经》之学可谓一切学问的源头,也是我们之所以对中华文化高度自信的源头。其既是中国后世文化的主要渊源所在,也是先秦诸子学说渊薮所在。

孔子继承西周王官学,删诗书、定礼乐、兴教育、正人心。他整理《六经》传之后世,其后的百家之学也都受惠于孔氏及其所传诸经。荀子继孔子之后,聚万流于一体,融百家为一道,再传《六经》,影响后世中国文化思想达两千多年。

《六经》智慧,广大悉备,体用具足;如源头活水,滋养无穷。乃至现世诸多问题,仍需其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深入六经内蕴及宗旨,对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完成在当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时代命题的必由之路。

二、经学是中国人安心立命、治国安邦之基石

中华文化原典《六经》是中华民族的命脉——中国人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法宝,安邦治国、平定天下的基础。

《诗》三百,曰思无邪,净化人的心灵,陶冶美好情操。《书》为治国理政重要文献,蕴涵着丰富深远的政治伦理及实践经验。《礼》者,“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是社会治理的核心,人伦秩序的遵循。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体现着能使人类社会实现和谐治理的理念和原则。《易》者,无思无为而能成德成事、利益天下,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之渊源。《乐》者,“以和邦国,以谐万民”,其重要性如孔子所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春秋》者,借事明义,提倡贤人政治,阐明为政的道理在于先求自正;孔子著《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汉书•王吉传》)期以王道思想和礼义大道一统天下,以使天下大治。

继承《六经》精华,焕发其亘古不变的人文价值,继往开来,必能为创造盛世中华提供巨大精神动力。

三、经学乃天地人三才之大学问,将为人类带来美好明天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六经》所展示的中国文化精神,遵循天道,契合地道,弘扬人道,是华夏先民“参天地化育”的智慧结晶,是在洞察天地运行规律和人性基础上建立的文化思想,更具有现代人所说的“普世意义”。

中国文化自古就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大贡献。《六经》思想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整个人类,不仅造福中国,更应造福整个人类,能为人类社会和谐安宁提供重要的启示和方向指引。

“全”第二

天人合一,与天地合其德,谓之全;王道荡荡,允执厥中,协和万邦,谓之全;德行、政事、言语、经学孔门四科,谓之全;研习《六经》,应用《六经》,光大《六经》,是谓全。

一、天人合一,与天地合其德,谓之全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之一,在《六经》中多有体现。

《礼记•礼运》:“人者,天地之心”。《易经•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荀子倡导遵循天道的“礼”,以营造人世间的和谐。荀子《礼论》中说:“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变不乱,贰(贰,犹言违背——笔者注)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

“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自信担当。遵循天道自然,发挥人的智慧价值,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智慧才能,造福于全人类,泽被于后世,此谓之全。

二、王道荡荡,允执厥中,协和万邦,谓之全

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民族上下古今一脉相承,五千年延绵不绝,其中关键,在于中华王道精神的沉淀与发扬。

王道即中道。因为“允执厥中”,故成其“全”。“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治理天下,要像天地日月一样以无私中正之心,生养、光照万物,才能实现天下和谐安宁、世界大同。

“全”还体现于“和”,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尚书•尧典》记载尧帝的功绩:“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协和万邦的时代意义,就是中华文化倡导在国际间实现共建共享,共谋发展繁荣,共享和平安宁。

需要强调的是,提倡智慧的“和”,“止戈为武”,“能战方能止战”,“正义战争是最大的仁政”等光辉思想是中华民族和平理念的题中之义,这彰显出中华民族智慧的圆融。

三、倡导德行、政事、言语、经学孔门四科兼修,谓之全

中国文化是智慧之学,是宇宙生命之大学问。孔子集中国文化之大成,其智慧蕴藏于《六经》之中,散布于“孔门四科”——“孔门四科”成为战国诸子学问的源头活水。

欲恢复中国道统全貌,实有必要正本清源,回归孔学的原本,这是弘扬“孔门四科”的意义所在。

“孔门四科”培养全科全能、德才兼备的内养外用通才,是谓“大儒”!

孔门弟子各具才能,以“四科”而言,德行如颜回、闵损;政事如冉求、仲由;言语如宰予、端木赐;文学如卜商、言偃等人才。

四科兼修,立功立德立言,成就的是如周公、孔子、荀子等这样真正的大儒。

四、研习《六经》,应用《六经》,光大《六经》,是谓全

《荀子•劝学》:“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一颗纯然无私无我的心,方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其“全”而“粹”,方“可大可久”。

《庄子•天下篇》:“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此是“全”的反面——迷途而不能合于智慧大道,不能合于《六经》及诸子精髓。

回归大道,自《六经》始!还原《六经》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的本来面貌,此其时矣。

经者,大道之径,传承智慧以启人心。

史者,大道之行,树立明鉴以教民性。

经以史为致用,史以经为先导,经史合参,方能贯通中国文化命脉。

回归经史一体的《六经》——研习《六经》,应用《六经》,光大《六经》,是谓全。

“活”第三

《六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六经》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好生之德,生生不息,谓之活。

一、《六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

《六经》作为中国思想文化之根,为中华文明兴盛提供源头活水。

孔子赞誉周代“郁郁乎文哉”,而《六经》智慧的滋养,正是周代之所以文明昌盛的基础。

周公制礼作乐,周文王演《周易》,《诗经》记载的诗篇也是自西周初年开始。周代还设立史官,记载本朝的史事和文献,并整理前代档案。一种是编年史,现存最早的是春秋时期鲁国编年史《春秋》;一种是文献史,记载国家的号令、誓词、谈话纪要以及专题记事等,如《尚书》。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焉。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

孔子追先王圣迹而整理《六经》,明王道,教弟子,出百家。从《六经》思想逐渐衍生出中华文化的参天大树。

二、《六经》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中国文化是“活”的文化,《六经》精神与时俱进。道之为用,随时应变,常变常新。

如《诗经》,时时处处显现着鲜活的生命力,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情之真意之切,穿越千古,令读者感同身受。孔子言:“诗言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

通过诗三百,可知民情,观民俗,为施政之参考。

《史记•孔子世家》:“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诗与乐交融,展现活泼泼的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使命与责任皆蕴含其中。

诗有生命之美,如《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歌咏日月的恒与升,歌咏自然之美,体现的也是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讴歌。再如《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后来司马迁引以赞叹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史记•孔子世家》)中国文化之美,纵有千言万语,可意会而难传也。

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诗的国度。“以诗治心、以文载道”。

孔子说:“入其国,其教也可知,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之教也。”(《礼记•经解》)“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礼记•孔子闲居》)诗、礼、乐三位一体,则诗教至焉。

诗是打开心灵的窗户,诗人敏锐体察到宇宙人性的秘密。诗心即道心,道与诗融为一体。

诗的教化,使人的生命鲜活而绚丽。

诗的教化,使《六经》更具鲜活生命力!

三、好生之德,生生不息,谓之活

先贤赞叹好生之德。《易经•系辞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大德,在于孕育生命,并维持其成长延续——中华民族是真正尊重生命的民族。

《周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

《论语•颜渊》:“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君子有成人之美。”葛洪《抱朴子•勤求》:“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

诚如《中庸》所言:“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中华民族效法天地精神,长养万物,生生不息;本着至诚至敬之心,布礼义于天下,飨万民以安乐。

“新”第四

开放包容的巨系统,变易、不易、简易,谓之常新;富有而大业,日新而盛德,生生之谓易,谓之日新;革故鼎新,唯变所适,推陈出新,焕发生机,谓之变新;自省自新,自信自强,天天向上,持盈保泰,谓之更新。

一、开放包容的巨系统,变易、不易、简易,谓之常新

《易经》的思想,以其变易、不易、简易贯穿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着先哲对自然和人生规律探索的成果。

变易:宇宙事物是必变的,渐变而非突变,一切所谓突变,其实只是我们没有觉察到其渐变,其内在的变化由来久矣。不易:一切的变化之中,同时包含恒常不变的规律;简易:大道至简,化繁为简,《易》的智慧,可将宇宙间现象及人事,归纳为极简单的道理。

深入中国文化的精髓之处,综观古圣先贤思想及他们智慧凝结的经典,可发现其所体现的变易、不易、简易的本质:大道常在,万变不离其宗;运用之妙,“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大道至简,要言不烦,切中肯綮,直指人心。

二、富有而大业,日新而盛德,生生之谓易,谓之日新

《六经》之道广大圆融,其思想常用常新。《易经》说:“日新之谓盛德。”日新又新,日日进步,就具足了盛明的德行,才能于人生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易经》又说:“富有之谓大业”,中华治道历来倡导领导者无私无我,让天下得利,万民富足安乐,才是自身真正的富有,才是真正日新、伟大的事业。

《易经•系辞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至诚无息,生化万物。人当效法天地,不断创新,永葆活力,利物济世。此之谓日新。

三、革故鼎新,唯变所适,推陈出新,焕发生机,谓之变新

《易经》讲变化之道。《易经•系辞下》:“易之为书也,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所谓革故鼎新,“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想办法突破落后的桎梏,是谓革。《乾•文言》讲“乾道乃革”。《革》卦之后是《鼎》卦,“革故”而“鼎新”。“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事物是渐变的,量变累积日久,发生质变,受之以鼎,破旧立新。

“易”者,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者,周而复始,《复》卦“反复其道”,螺旋式上升发展。《序卦传》提示事物之发展规律,依规律办事,易成功。探寻规律的过程,亦复如是。于解决问题而言,把握时间与空间之变,再加上合适的方法,灵活应对,唯变达新,促成事物进步与发展,谓之变新。

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之宝藏,顺应时代潮流及需要,古为今用,创新发展,赋予其新特色新价值新生命,谓之变新。

四、自省自新,自信自强,天天向上,持盈保泰,谓之更新

《大学》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尚书•康诰》有“作新民”,《诗经•大雅•文王》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代之“作新民”、“维新”的理念,与汤《盘铭》的“日新”精神一脉相承。

自省自新,自信自强。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行动上的精进,念兹在兹,这就是中国文化倡导的君子之行。《尚书•伊训》:“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庄子•知北游》讲:“澡雪而精神”。《礼记•学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世界瞬息万变,唯天道恒常。要学习天地仁德、大爱天下,“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如此,方可持盈保泰。

内修外用之功,内圣外王之道,要有一个入手处,根本要道在《六经》。学习体悟《六经》之深义,非仅是知识之积累,更要获得“以应无穷”的智慧,走进中国文化精神深处。

值此六经书院启幕之机,悟得《六经》本、全、活、新四字。野叟献曝,求教于大方。

愿同志携手,砥砺前行,共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