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年的根本治国大法,令人惊叹的文化奇迹(《洪范》一)

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发布时间: 2022-07-03

经义: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政治中心,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

故宫分两大部分,中央政府的办公区域外朝和帝后居住的地方内廷。

参观雄伟的故宫建筑群,我们会看到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正中,都悬挂着匾额:太和殿为“建极绥猷”匾;中和殿额题“允执厥中”;保和殿匾额写的是“皇建有极”。

这些匾额代表了20世纪以前中国人对自身政治的基本认识:国家建立一个超越特殊利益集团,代表人民整体利益的强大中央政府——这些观念在《尚书•洪范》中得到了完整阐述,保和殿上的“皇建有极”几个字即来自《尚书•洪范》第五条《皇极》开篇的“皇建其有极”。

如果说《尚书》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那么《尚书•洪范》则是整个《尚书》之核心,“皇极”又是《洪范》的核心,它阐明了中国政治的基本特点。

《洪范》如此重要,在先秦文献中称引次数达十九次。《洪范》是商末重臣箕子所传的治国根本大法,汉以前多被称为《商书》,如《左传》中的《文公五年》《成公六年》《襄公三年》三篇都称之为《商书》,可见这是春秋时代的共识——汉代今文家才将之列入《周书》。

这当是因为周史官所记的缘故。《洪范》几乎通篇用韵,且用韵细节上与西周用韵完全相合,所以其最初文稿源于西周当没有问题。只是由于今人不掌握商代用韵情况,所以无法确定它是否成文于商代。(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209-1210页)

但从本节记载看,《洪范》实源于更早的夏禹时代,成熟于商代、周代,是三代共尊的治国大法——如果我们考虑到其治国原则直到清末还为国人所尊奉,那么它是中国人四千年一以贯之的治国大法!这是怎样令人惊叹的文化奇迹啊。

事实上,直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想真正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特色”,也离不开《尚书•洪范》。因为今天国家依然强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据西汉孔安国的传文:“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所以次叙。”可知本篇和《管子•四时第四十》《管子•轻重己第八十五》一样,都是以洛书之图配以文字,用以说明治国大法——洛书中间的“五”同和气有关,这与第五“皇极”大中之道是相通的,都代表中和之气;同洛书数一样,“九畴”相邻的两条也呈阴阳对应关系。“初一五行”和“初二五事”与五行学说中的物象、人事对应,“次三农用八政”和“次四协用五纪”是治国的九种重要政务,“次五建用皇极”和“次六乂用三德”都与治国基本原则有关;“次七明用稽疑”和“次八念用庶征”都与决策、征兆有关。”

《汉书•五行志》认为“初一”至“次九”这65字是洛书经文,“凡此六十五字,皆《洛书》本文,所谓天乃锡(通“赐”——笔者注)禹大法九章常事所次者也。”南宋学者蔡沈(1167~1230年)因此制成“九畴本洛书数图”,只是没有画出“皇极”,我们录在下面,供大家参考:

image.png

图片说明:“九畴本洛书数图”。(图片来源:蔡沈:《洪范九畴数》第一帙)

经文:

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zhì)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

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bì])洪范九畴,彝伦攸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语译:

周文王称王第十三年,也就是武王灭商后第二年,向殷商遗老箕子咨询治国之道。他对箕子说:“哎,箕子,我认为上天保护天下众生,让他们和谐生活在一起,不知治国常理为何?”

箕子说:“听说以前鲧采用堵塞之法治理水患,违背天地万物规律,上帝因此愤怒,没有将九种治国大法告诉鲧,因为不懂以常典治国,社会陷入动荡。鲧也受到惩罚,死于流放中。大禹继承父鲧的事业,继续治理水患。因为大禹治水尊重五行运动规律,上天便将治国理政的九类大法赐给他,大禹用九种大法治理国家,社会和谐。”

“第一,正确认识水、火、木、金、土各类事物的规律;第二,从貌、言、视、听、思五个方面下真功夫,提高能力和智慧;第三,尽力做好关系国计民生的八项政务,包括粮食、物资、祭祀、基建工程、教育、司法治安、诸侯朝觐、武装力量等;第四,综合运用年、月、日、星辰、历法五种计时方法;第五,明确治国理政的最高准则;第六,适当运用三种治理方式;第七,正确运用卜筮处理有疑难的重大决策;第八,深刻认识各种征兆的政治意义,以调整治理行为;第九,用五福劝人向善,用六极戒人作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