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祭祀具有重要的内政外交意义(《高宗肜日》一)

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发布时间: 2022-06-05

经义:

本节记祭祀商朝第二十三代王武丁时,野鸡落在鼎耳上高声鸣叫一事。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祭祀通过敬神礼仪,强调中国选举制度重功勋的原则。尊崇有德行的人,报答有功劳的人——崇德报功。

《礼记•祭法》概括了古人祭祀的范围,祭祀对象都是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有功烈于民者”,这样的人,死后才被人民怀念。当我们把这种不忘根本的感恩精神延伸到自然界,也要祭祀日月星辰,大地山川,因为这是人民制定历法、获得生产生活资料所必需的。《礼记•祭法》所列的功勋包括:一是为民众树立榜样的先哲;二是为公众献身的烈士;三是为安邦定国立下功劳的人;四是能带领民众抵御大灾害的领袖;五是能救民于水火的英雄。文中说: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菑同‘灾’——笔者注)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财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礼记•祭法》举了诸多历史上被人们怀念祭祀的伟大人物:帝喾能计算星辰的运行,为民众制定计时的方法;尧能尽量使刑法公正,为民作表率;舜为操劳国事而死在苍梧之野;鲧治洪水大功未成而被处死,其子禹能继承父业;商汤以宽厚之道治民,除暴安良;周文王运用文治,武王建立武功,为人民除去纣这个大祸害……

除了内政,夏商周三代祭祀还具有重要的外交意义。据《国语•周语上•祭公谏穆王征犬戎》,三代五服不仅是一种天下秩序,同时也是与祭祀相联系的财政制度安排。五服决定了距帝都远近不同地域所要尽的助祭义务,具体是:属甸服的供天子祭祀祖考的日祭,属侯服的供天子每月祭祀曾祖和高祖的月祀,属宾服的供天子每季度祭祀远祖宗庙的时享,属要服的供天子每年献享于坛、墠(墠,音shàn,古代祭祀或会盟用的场地——笔者注)的岁贡,属荒服的则有新君继位、以当地宝物为见面礼朝见天子(尊天子为王)的义务。文中说:“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

犬戎属荒服地区,好大喜功的周穆王却以宾服之礼(不享)责罚犬戎,出兵征讨,所以遭到了祭公谋父的批评。周穆王一意孤行,出兵犬戎,结果荒服诸多族群都不来帝都朝见了——“自是荒服者不至”。

五服诸族群不履行自己的义务会如何呢?首先天子要反省检查各项规章措施,若天子内省检查后还有不履行义务的就依法处置,征讨诛罚不从令者。但对于要服、荒服,由于其距离帝都太远,主要是发布命令、文告谴责,即使他们不听话,也尽量不要劳师远征。文中说:“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辟,治理——笔者注),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

中国人依照先内后外、先近后远、先文后武的平天下原则,将内省精神应用到外交事物——在全球大争的21世纪,这是怎样宝贵的精神财富啊!

周穆王违背先王训典惨败是个重大事件,所以史官记录了下来。祭公谋父说五服制度出于虞夏时代先人留下的“训典”,很可能,五服制度在三代确实存在!

经文:

高宗肜日越有雊雉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

语译:

商王祖庚以肜礼祭祀亡父高宗武丁时,突然一只野鸡落在鼎耳上高声鸣叫。时人认为将会发生灾变,担心祖庚夭折,国祚不长。祖己是高宗武丁时的名臣,高宗去世后,他继续辅佐高宗之子祖庚。见此异象,祖己认为,先要打消祖庚关于夭折的顾虑,正确认识生死现象。然后再针对祭祀提出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