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立尧 发布时间: 2022-05-26
经义:
屠羊说大概是一个有才能而隐居于屠羊者中的人,根据《庄子·让王》中对他的描写,他应该是一位高士。对这样一个人的判断,应该区分不同的价值观,但本章中将它们揉合到了一起。前半章所说的基本上合乎道家避世的价值观,《庄子》中很多事例就表现了这一点,而且对他们都表示赞赏;而后半章这位君子的话却是儒家匡世济民的理想,一个有才能的人应该像申伯、仲山甫那样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作贡献,尤其当国家处于危难的时候。本章的意思,大概是想依据儒家的道理来反对道家避世的价值观。
经文:
吴人伐楚,昭王去国,国有屠羊说从行。昭王反国,赏从者。及说。说辞曰:“君失国,臣所失者屠。君反国,臣亦反其屠。臣之禄既厚,又何赏之?”辞不受命。
君强之,说曰:“君失国,非臣之罪,故不伏诛。君反国,非臣之功,故不受其赏。吴师入郢,臣畏寇避患。君反国,说何事焉?”君曰:“不受则见之。”说对曰:“楚国之法,商人欲见于君者,必有
昭王谓
君子闻之曰:“甚矣哉!屠羊子之为也。约己持穷而处人之国矣。”说曰:“何谓穷?吾让之以礼而终其国也。”曰:“在深渊之中而不援彼之危,见昭王德衰于吴,而怀
《诗》曰:‘
语译:
吴国人攻打楚国,楚昭王逃离自己的国家,国中有一个杀羊的人名叫说,跟着楚昭王逃跑。昭王回国以后,赏赐跟随自己一起逃亡的人,也赏到了屠羊说。屠羊说推辞说:“国君丢失了自己的国家,我杀羊的生意也失去了;国君返回自己的国家,我也重新能够做我杀羊的生意。我的俸禄已经很丰厚了,还要赏赐干什么?”推辞不接受赐命。国君强迫他接受,屠羊说就说:“国君失掉自己的国家,不是我的罪过,所以我不被处死;国君回到自己的国家,不是我的功劳,所以不接受他的赏赐。吴国军队攻破郢都,我畏惧敌人而躲避患难。国君回到自己的国家,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国君说:“不接受我的赏赐,就来见见我吧。”屠羊说回答说:“根据楚国的法律,商人如果想要见国君,一定要有重大的进献和贵重的礼物,然后才能够见到。现在我的才智不能够保存国家,气节不能够为国君而死,勇敢不能够和敌人战斗,然而去见国君,不是国家的法律所允许的。”于是就不接受命令,逃到了山涧之中。
楚昭王对司马子期说:“有人在这里,居住生活非常俭朴,议论很高明,你替我去寻求他。我希望和他结为兄弟,请他来做三公。”
司赐子期舍弃车子,徒步寻找了五天五夜,见到了他。对他说:“国家处于危难之中,你却不去挽救,这是没有仁德;国君给你的命令,你却不听从,这是不忠诚;厌恶在上的富贵,甘于在下的贫苦,这大概是不对的。现在国君愿意和你结为兄弟,请你去做三公的高官,你却不听从国君的命令,这是为什么?”屠羊说回答说:“三公的地位,我知道它比拿着刀和砧板在街市里卖肉要高贵;万钟的俸禄,我知道它比杀羊所得的利益要富有。但是如果我现在看到了爵位俸禄的利益,却忘记了推辞和接受之际的礼义,我是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于是就推辞了三公的高位,返回到杀羊的街市里去。
君子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就对他说:“你这杀羊人做的太过分了,自己很俭朴,过着穷困的生活,但是毕竟还住在别人的国家里啊。”屠羊说说:“什么是穷困呢?我依照礼义来推辞,并将在这国家里终其一生。”君子说:“国家正处于深渊之中,你却不救其危难,看到楚昭王被吴国打败而衰弱,自己身怀才能,却隐居起来不与人来往,使自己的国家遭受灾难,想要保全自己,这是厚待自己而薄待自己的国君,是一个狷介的人吧!不是一个能够救世的人。”屠羊说问:“什么样才可以说是救世的人呢?”君子回答说:“像申伯、仲山甫那样可以说是能够救世的人了。以前周朝衰弱的时候,正道在周厉王的时候被败坏,申伯和仲山甫辅佐周宣王,治理混乱的局面,使它恢复正常。天下大体上都得到振作,国家又重新振兴,申伯和仲山甫一起顺应天下,匡正邪僻的过失,宣谕道德,对老百姓进行教诲,把在野的贤士提拔起来做官,天下的人都一致响应这种风尚,老百姓起来歌颂周宣王的圣德。
《诗经》上说:“全国都很高兴,你的国家有栋梁之材。”又说:“全国政事的好和坏,仲山甫都很明白。既聪明而又有智慧,这样保全自己的身体。日夜工作不松懈,只是为了侍奉天子。”这样可以说是救世的人了。”
(整理自孙立尧注译:《新译韩诗外传》,台北三民书局2012年版。经义为原书“研析”部分,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标题为整理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