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立尧 发布时间: 2022-05-22
经义:
“得贤者昌,失贤者亡”,这是从历史的经验中得的教训。这样的教训,对于君王或者执政者来说,实际上并不难理解。或者是由于他们自以为贤,因此没有求贤之心;或者是因为他们虽想求贤,却无力识别谁是真正的贤者,所以才导致国家的危亡。因而对于国君而言,识别贤者才是更重要的。
经文:
纣杀王子比干,箕子被发佯狂;
《诗》曰:“
语译:
商纣王杀掉王子比干,箕子披散头发假装发狂;陈灵公杀掉泄冶,邓元带着自己的族人离开了陈国。从此以后,殷朝被周朝吞并,陈国被楚国灭亡,就是因为他们杀了王子比干、泄治,而失去了箕子、邓元。燕昭王得到郭隗,而邹衍、乐毅分别从魏国和齐国到来。于是发兵攻打齐国,把齐闵王困在莒地。测量燕国的土地,计算它的人口,不能够和齐国相比,然而燕国的势力之所以能够伸展到齐国的原因,是由于它得到了贤能的士人。所以天下没有永远安定的国家,没有适合治理的人民,得到贤人就会昌盛,失去贤人就会灭亡。从古到今,没有不是这样的。明亮的镜子是用来照形体的;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是用来了解今天的。知道厌恶古代国家危亡,却不致力于遵循古代国家之所以安定的道理,这就和倒着行走却希望能够迫赶上前面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姜太公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封给微子的后代一个国家,修建比干的墓地。圣人对于贤者的后代,还这样优厚,何况是当世还存在的贤人呢?
《诗经》上说:“上天太疏忽了,我真是没有什么罪过。”
(整理自孙立尧注译:《新译韩诗外传》,台北三民书局2012年版。经义为原书“研析”部分,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标题为整理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