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韩诗外传·卷七•第十三章》)

作者: 孙立尧   发布时间: 2022-05-21

经义:

人之常情,地位越高,越容易自我骄傲,越难以自我反省,因此即使听闻了大道也不愿意实行。本章中所举的勾践、晋文公、齐桓公,都是一国的国君,在得志的情况下,却都能够反省自己,以一种畏惧的态度对待成功,这样就不会失掉自己的功业,所以说这是“明君之务也”。《老子》中说“宠辱若惊”,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种情形下都不失去自我。

经文:

孔子曰:“明王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志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昔者越王勾践与吴战,大败之,兼有南夷。当是之时,君南面而立,近臣三,远臣五,令诸大夫曰:‘闻过而不以告我者为上戮。’此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也。昔者晋文王与楚战,大胜之,烧其,火三日不息。文公退而有忧色。侍者曰:‘君大胜楚而有忧色,何也?’文公曰:‘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惟圣人。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吾是以忧也。’此得志而恐骄也。昔者齐桓公得管仲、隰朋,南面而立, 桓公曰:‘吾得二子也,吾目加明,吾耳加聪,不敢独擅,进之先祖。’此闻至道而恐不能行者也。由桓公、晋文、越王勾践观之,三惧者,明君之务也。”

《诗》曰:“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此言大王居人上也。

语译:

孔子说:“圣明的君王惧怕三种情形:一是处在尊贵的地位恐怕不能够听到自己的过错,二是得志的时候恐怕自己骄傲,三是听到了天下最高明的道理恐怕自己做不到。以前越王勾践和吴国战斗,把吴国打得大败,兼并了南方部落。这时候,国君面向南处理国家的政事,亲近的臣子有三位,较远的臣子有五位。勾践对大夫们发布命令说:‘听到我的过失而不告诉我的,要受到最重的惩罚。’这是处在尊贵的地位而恐怕听不到自己的过错。以前晋文公和楚国战斗,获得大胜,烧掉了楚军的军营,火烧了三天还没有熄灭。晋文公回来脸上有忧虑的颜色,侍候他的人问他:‘您大胜了楚国却有忧虑的颜色,这是为什么呢?’晋文公说:‘我听说战胜了敌国而能够安定的,只有圣人。至于通过谋诈取得胜利的人,没有不危险的,所以我感到忧虑。’这是得志以后恐怕自己骄傲。以前齐桓公得到管仲、隰朋为自己的大臣,面向南方而听政,齐桓公说:‘我得到两个人,我的眼睛就更加能够看得清楚,我的耳朵也能够听得更加清楚,我不敢独自占有这两个人,我把他们进荐给我的祖先。’这是听说了天下最高明的道理而怕自己做不到。从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来看,这三种畏惧,是圣明的君主所要去做的事务。”

《诗经》上说:“柔顺温良恭谨的人,就像是爬到了树上。小心翼翼的样子,就像是站在深谷的边上。战战兢兢恐惧的样子,就像是走在很薄的冰面上。”这里说的是圣明的君王如何居于众人之上的道理。

(整理自孙立尧注译:《新译韩诗外传》,台北三民书局2012年版。经义为原书“研析”部分,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标题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