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立尧 发布时间: 2022-05-17
经义:
真正的士人并不是为了在国君那里求得利禄,而是为了能够帮国君安定天下,如果国君只有一个好士的虚名,将他们当作食客来养,真正有气节、有本领的士人是不会到他那里去的,这样的士人是要国君努力地去寻求,而不是他随便就找到国君这里来的。本卷第二章“齐桓公见小臣”便已经表达了这样的道理,可以对照着读。三国时刘备的“三顾茅庐”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经文:
晋平公游于西河而乐,曰:“安得贤士与之乐此也?”船人盍胥跪而对曰:“主君亦不好士耳。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
语译:
晋平公在河上游玩而感到快乐,说:“怎么能够得到贤能的人,和他一起在这里游乐呢?“船夫盍胥跪下来回答说:“您只是不喜欢士人罢了。珍珠从江海里面出来,玉从昆仑山里出来,它们没有脚,却能够到达这里,是由于君王的爱好。士人有脚,但是没有来,这大概是由于君王没有爱好士人的意思,不要担忧没有士人。”晋平公说:“在我这里寄食的门客,门左边有上千人,门右边有上千人,早晨的食物不够吃,我晚上就派人去收赋税。晚上的食物不够吃,我早上就派人去收赋税。这还能说我不爱好士人吗?”盍胥回答说:“鸿鹄一飞起来有千里远,所依靠的是它的翅膀。至于它背上的羽毛,肚子上的细毛,增加一把不能使它飞得更高,减少一把不会使它飞得更低。现在在您这里寄食的门客,门左边、门右边各有上千人,有没有翅膀在其中呢,还是他们都是背上的毛和肚子上的细毛呢?”《诗经》上说:“参加谋事的人很多,所以事情办不成。”
(整理自孙立尧注译:《新译韩诗外传》,台北三民书局2012年版。经义为原书“研析”部分,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标题为整理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