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当以道德立威,而非以暴力(《韩诗外传·卷六•第二十六章》)

作者: 孙立尧   发布时间: 2022-05-17

经义:

本章所说的是在上位者对下用不同方法显示出威严来,实际上也是三种治理方法,一种是以道德礼乐来治理,一种是以严刑峻法来治理,一种是完全不知道如何治理。以道德礼乐来治理的,老百姓上敬下和;用严刑峻法来治理的,老百姓畏惧而有离心;如果治理完全没有条理,那么不久就会灭亡了。通过比较就可以很明白地看出,文章是赞成哪种治理方法了。

经文:

威有三术。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此三威不可不审察也。何谓道德之威?曰:礼乐则修,分义则明,举措则时,爱利则。如是则百姓贵之如帝王,亲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故赏不用而民劝,罚不加而威行。是道德之威也。何谓暴察之威?曰:礼乐则不修,分义则不明,举措则不时,爱利则不刑。然而其禁非也暴,其诛不服也繁审,其刑罚而信,其诛杀猛而必。闇如雷击之,如墙压之,百姓劫则致畏,怠则傲上,执拘则聚,远闻则散,非劫之以刑势,振之以诛杀,则无以有其下,是暴察之威也;何谓狂妄之威?曰:无爱人之心,无利人之事,而日为乱人之道,百姓讙哗,则从而放执于刑灼,不和人心,悖逆天理,是以水旱为之不时,年谷以之不,百姓上困于暴乱之患,而下穷衣食之用,愁哀而无所告诉,比周愤溃以离上,倾覆灭亡可立而待,是狂妄之威也。夫道德之威成乎众强。暴察之威成乎危弱。狂妄之威成乎灭亡,故威名同而吉凶之远矣,故不可不审察也。《诗》曰:“旻天疾威,天笃降丧。瘨我飢馑,民卒流亡。”

语译:

威严有三种方法:有道德的威严,有强暴苛察的威严,有狂妄夸大的威严。这三种威严不可以不仔细审察。什么叫做道德的威严?回答说:礼乐修治得很好,上下的本分各得其宜,举动措施合乎时宜,爱人利人都有法度,能够做到这样老百姓把他看作帝王一样尊贵,亲近他就好像是父母一样,敬畏他就好像是神明一样,所以不需要奖赏,老百姓就互相劝勉;不需要实施刑罚,威严就能够通行,这是道德的威严。什么是强暴苛察的威严呢?回答说:礼乐没有修治,上下的本分不得其宜,举动措施不合时宜,爱人利人都没有法度。但是他禁止错误很残暴,诛杀不服从的人很严密精审,实施刑罚很讲信用,诛杀人猛烈而坚决。迅速得就像是雷霆击打,像是墙壁压倒,老百姓受到胁迫则感到畏惧,如果对他们懈怠,他们就对君上傲慢,如果拘束他们,他们就聚在一起,得了空隙就会散去。如果不用刑罚权势来胁迫他们,以诛杀来振作他们,则没有办法保有他的老百姓,这就是强暴苛察的威严。什么是狂妄夸大的威严?回答说:没有爱护他人的心理,没有做对人有利的事情,每天都做些扰乱人民的行为,老百姓如果喧闹,就把他们置于刑罚之下,灼烧他们,不顺应民心,违背天理,所以经常出现一些水灾、旱灾,谷物得不到好收成,老百姓在上受到暴乱忧患的困扰,在下受到衣食不足的窘迫,忧愁却没有地方可以诉说,结党逃散离开他们的君上,国家的颠覆灭亡可以站在那里等到,这是狂妄夸大的威严。道德之威的结果是能够使国家强大,暴察之威的结果是国家得到削弱,狂妄之威的结果是国家灭亡。所以威严的名字虽然相同,但是其效果相离得却很远,所以不可以不仔细地考察。《诗经》上说:“上天暴虐,降下了严重的饥荒。降下饥饿,老百姓都逃亡了。”

(整理自孙立尧注译:《新译韩诗外传》,台北三民书局2012年版。经义为原书“研析”部分,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标题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