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立尧 发布时间: 2022-05-16
经义:
“勇”也是儒家所重视的一个品质,但是儒家所倡导的往往是一种所谓的“大勇”,而不是一种以力相争的“匹夫之勇”。《孟子》里记载齐宣王曾对孟子说“寡人好勇”,孟子回答说:“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横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本章所表达的意思与此相近。公孙悁仗剑疾呼,似乎便是勇士,但是子夏用自己在三次不同场合中的表现,让卫灵公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敢,所以最后他不得不说“请从先生之勇”。
经文:
卫灵公昼寝而起,志气益衰,使人驰召勇士公孙悁,道遭
至,君曰:“使子召勇士,何为召儒?”使者曰:“行人曰:‘微悁而勇若悁者,可乎?’臣曰:‘可。’即载与来。”君曰:“诺。延先生上。
于是君令悁内剑而上。子夏曰:“来!吾尝与子从君而西,见
子夏曰:“子之勇不若我一矣。又与子从君而东至
子夏曰:“子之勇不若我二矣。又与子从君于囿中,于是两
《诗》曰:“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卜先生也。
语译:
卫灵公白天睡觉起来,志气更加衰弱,让人驰马召见勇士公孙悁,使者在路上碰到了行人卜商。卜商问:“为什么驾车走得这么快?”驾车人回答说:“国君白天睡觉起来,让我去召见勇士公孙悁。”子夏说:“如果不是公孙悁,但是和公孙悁一样勇敢,行吗?”驾车人说:“可以。”子夏说:“把我带回国君那里去。”
到了之后,国君问:“我让你去召见勇士,为什么召来一位儒者?”使者说:“行人卜商说:“如果不是公孙悁,但是和公孙悁一样勇敢,行吗?”我说:“可以。”就把他带了回来。”国君说:“好吧。请先生上来,快去召公孙悁。”公孙悁到了之后,一进门,拿着剑,急叫道:“卜商你下来,我就留下你的头颅!”子夏回头呵叱他说:“咄!收起剑来,我将要和你说说什么是勇敢。”于是国君命令公孙悁收起剑,走上来。
子夏说:“过来!我曾经和你一起跟随着国君到西方去,见到了晋国的赵简子,赵简子披散着头发,拿着矛,和我们的国君相见。我从十三排人群后面快步走到他面前说:‘诸侯之间见面,不穿朝服是不合适的。如果您不穿朝服,我卜商作为使者将要用我的血溅到您的衣服上。’让赵简子换了朝服之后和我们的国君相见,这是你呢,还是我呢?”公孙悁说:“是你。”
子夏说:“你的勇敢不如我已经有一项了。我又曾经和你一起和国君往东面到阿地,碰到齐国的国君,他的车里坐着两层垫褥,而我们的国君只有一层垫褥。我从十三排人群之后快步走到他面前说:‘按照礼仪:诸侯之间相见,不应该用对待庶人那样的礼仪。’抽下其中的一层垫褥而去,这是你呢,还是我呢?”公孙悁说:“是你。”
子夏说:“你的勇敢不如我已经有两项了。我又曾经和你一起和国君在园囿中狩猎,这时候有两只野兽追逐我们国君,拔出长矛下来和野兽格斗,使国君安全回来,这是你呢,还是我呢?”公孙悁说:“是你。”
子夏说:“你的勇敢不如我已经有三项了。对于士人来说,值得尊敬的在于对上不害怕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国君,对下却不在一个老百姓面前显得傲慢。对外树立节操风尚,敌人不敢来侵袭扰乱;对内禁止残害,使得国君不会有危险。这是士人的长处,是君子看重他的原因。至于以自己的长处掩袭他人的短处,以人数众多而欺凌人数寡少,欺压无罪的老百姓,在乡里树立自己威严的人,这是士人毒恶的地方,是君子所痛恨厌恶的原因,这种人是大家要诛灭除去的。《诗经》里说:“人如果不懂得礼仪,为什么不去死呢?”这样又凭什么在国君面前谈论勇敢呢?”于是卫灵公离开坐席,拱手说道:“我虽然不聪敏,愿意听从先生所说的勇敢。”
《诗经》上说:“不欺侮鳏夫寡妇,不畏惧强暴的人。”说的就是卜先生啊。
(整理自孙立尧注译:《新译韩诗外传》,台北三民书局2012年版。经义为原书“研析”部分,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标题为整理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