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立尧 发布时间: 2022-05-15
经义:
本章里通过赞美楚庄王,表明了邻国之间所应该持有的态度。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虽然孟子说他们是“三王之罪人”,但是春秋时称霸诸侯的君主,并不完全靠武力,除了其武力强盛之外,他们也尊礼重信,如带领诸侯朝见周天子,调停诸侯之间的纷争等等,即使从儒家的角度来看,仍然有其可取之处。楚庄王在郑襄公已经臣服的情况下,并不占领他的土地;在晋国军队来威逼自己的情况下,并没有因为晋国的强大而退缩,晋军被打败之后,也并不穷追不舍,这些都说明了在春秋时期,礼义仍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持;而到了战国之时,便完全不同了,才真正成为了武力诈术的斗争。所以,这里对于楚庄王的赞美,也是可以的。
经文:
楚庄王伐郑。
庄王曰:“
庄王受节,左右
《诗》曰:“
语译: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服罪,左手拿着旌旗,右手拿着鸾刀,对楚庄王说:
“我得罪了您防守边疆的大臣,触犯了上天,使它给我降下大祸,让您这一位大国的君主生气,屈尊来到这么远的地方。”
楚庄王说:“您的恶臣往来说坏话,使我能够得以见到您,才到这里。”
楚庄王接受了郑伯的旌节,让左右指挥楚军退后七里休息。将军子重向楚庄王进谏说:“郢都和郑国之间相距有几千里,在这次战斗中我们战死的大夫有好几个人,士兵死了几百人,现在攻取了郑国却不占有它,岂不是白白地浪费了老百姓和大臣们的力气吗?”楚庄王说:“我听说古时候盛汤的器皿不破,皮革不朽坏,国家财物还不够丰足的情况下,不到四方去朝聘征伐,这样可以显示出君子看重礼仪而轻视财物。所求的是人,而不是他的土地。如果人已经服从我了,我却还不赦免他的罪过,这是不吉祥的。我以不吉祥的作为而自处,灾祸就会降临到我的身上,还能够从别人那里取得什么呢?”过了一段时间,晋国来救郑国的军队到了,向楚庄王请求一战,楚庄王答应了。将军子重向楚庄王进谏说:“晋国是强国,离这里很近,兵力精锐,楚军疲劳已久,您还是不要答应他。”楚庄王说:“那样不行。强大的我就避让他,弱小的我就威胁他,这会让我无法自立于天下。”于是率领军队回头迎击晋军,楚庄王亲自击鼓进军,晋军大败,逃跑的士兵争着上船,扳船的手指被砍下,船里的手指可以用手捧起来。楚庄王说:“唉,我们两国的国君不友好,老百姓有什么罪过?”就命楚军退兵,让晋国的军队逃逸。
《诗经》上说:“软的东西不吃掉,硬的东西不吐掉。”
(整理自孙立尧注译:《新译韩诗外传》,台北三民书局2012年版。经义为原书“研析”部分,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标题为整理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