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立尧 发布时间: 2022-05-14
经义:
在孟子和淳于髡的辩论中,实际上各有各的道理。两个人都是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问题。按照淳于髡的说法,鱼、马都能够分别好坏,国君又怎么会不能分别好坏呢?他认为是孟子没有能够表现出好的东西来。照孟子的比喻来说,自己所说的好坏已经和雷电一样清楚了,可是齐宣王却像聋盲一样看不见、听不到。淳于髡又用揖封和杞梁之妻来比喻,认为凡有贤行,就不会没有人发现他,但是孟子居于鲁国,却不能够表现出一个贤者的才能。孟子最后将这一点归结为没有人任用他。两个人的辩论看似非常激烈,但实际上并不在一个层面上。淳于髡所说的优点必须是一种特别明显、通过感官就可以得知的优点,并且一施行马上就可以见效;孟子所说的可能只是在自己的学术体系中泾渭分明的善恶,并不能够靠耳目的直观便能够分别的优点,也不能够马上见效。
经文:
孟子说齐宣王而不
孟子曰:“夫雷电之起也,破竹折木,震惊天下,而不能使聋者卒有闻。日月之明,遍照天下,而不能使盲者卒有见,今公之君若此也。”淳于髡曰:“不然。昔者
语译:
孟子游说齐宣王,齐宣王不高兴。淳于髡在一旁侍立,孟子说:“今天我游说你的国君,你的国君不高兴,我推想大概他不知道好与不好的分别吧?”淳于髡说:“您也确实没有什么好的地方。以前瓠巴在弹奏瑟的时候,潜伏在水中的鱼都浮出水面来听;伯牙弹琴的时候,马都仰起头来吃饲料。鱼和马尚且知道好与不好,何况是治理人的国君呢?”
孟子说:“闪电、雷鸣出现的时候,竹子都震破了,树木都折断了,天下人都感到震惊,但是终究不能够使聋子听到。太阳和月亮的光明,普天之下都能够照到,但是终究不能够让瞎子看到,现在你的国君就象是聋子和瞎子一样。”淳于髡说:“不是这样的。以前揖封生活在高商,齐国的人都喜欢歌唱。杞梁的妻子悲伤地哭泣,人们都称赞她。声音无论多么细微,没有听不见的;行为无论多么隐蔽,没有不显露出来的。您如果真是贤能,居住在鲁国而鲁国却削弱了,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不任用贤人,削弱又算什么呢?能够吞下船的大鱼,不会居处在地下的水流中,讲求法度的人不居住在混浊的时代。植物在冬天来的时候一定会凋谢,我也如同植物一样处在一个凋谢的时代罢了。《诗经》上说:“不发生在我生前,也不发生在我死后。”这里说的不是遇到了一个凋谢的时代吗?”
(整理自孙立尧注译:《新译韩诗外传》,台北三民书局2012年版。经义为原书“研析”部分,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标题为整理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