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天下往之谓之王(《韩诗外传·卷五•第三十一章》)

作者: 孙立尧   发布时间: 2022-05-10

经义:

本章是讲君王的治道,主要来自于《荀子·君道篇》。君道即治道,是多方面的,但也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即本章中所说的“四统”,对于这“四统”的具体解释也很清楚,养育百姓,任贤使能,制定礼仪,这些都是保证国家得以昌盛、老百姓得以安定的重要方法,但都不出于这“四统”之外。至于“四统”的核心,则是本章开头所说的如何能够为天下除去灾害,使老百姓聚集在一起。

经文:

“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君者何也?”曰:“也,能群天下万物而除其害者谓之君。”“王者何也?”曰:“往也。天下往之谓之王。”曰:“善生养人者,故人尊之;善辩治人者,故人安之;善设显人者,故人亲之;善粉饰人者,故人乐之。四者具,而天下往之。四统无一,而天下去之。往之谓之王,去之谓之亡。故曰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夫省工商,众农人,谨盗贼,除奸邪,是所以生养之也。天子三公,诸侯一相,大夫擅官,士保职,莫不治理,是所以辩治之也。决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贤以为三公,贤以为诸侯,次则为大夫,是所以粉饰之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莫不称其能,得其意,安乐其事,是所同也。若夫重色而成文,累味而备珍,则圣人所以分贤愚,明贵贱。故道得则泽流群生,而福归王公。泽流群生,则下安而和;福归王公,则上尊而荣。百姓皆怀安和之心,而乐戴其上,夫是之谓下治而上通。下治而上通,颂声之所以兴也。”《诗》曰:“降福简简,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福禄来反。”

语译:

“道是什么?”回答说:“就是国君所遵循的路线。“什么是国君呢?”回答说:“君就是群的意思,使大家聚在一起。为天下万物除去灾害的就是国君。”“王是什么呢?”回答说:“就是往的意思,天下人都到他那里去,就叫做王。”又说:“善于养育人民的,人民都尊敬他;善于治理人民,人民就感到安乐;善于重用人的,人们就去亲近他;善于用衣服来装饰人的,人民就感到快乐。这四种治理天下的原则具备了,天下人就都到他那里去。如果这四种原则一项都不具备,那么天下人都离开他。到他那里去就叫做王,离开他就叫做灭亡。所以说:治道存在的地方国家就存在,治道消亡的地方国家就灭亡。减少工匠和商人的数量,增加农民的数量,严防盗贼,除去奸邪,这是养育老百姓的办法。天子设有三公,诸侯设有一位卿相,大夫专领一官,士人谨守他的职责,这样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得很好,这是治理天下的办法。依照德行来确定他的爵位,根据才能授予他官职,贤能的就让他做三公,让他做诸侯,次一等的就让他做大夫,这就是用来文饰他们的。所以从天子到一般的老百姓,没有不和他的才能相称的,没有不合乎自己心意的,没有不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安乐的,这是大家所相同的地方。至于用各种色彩以成为文饰,用各种滋味来准备饮食,就是圣明的人用来分别贤愚,表明地位的高低的,所以遵循治道,恩泽就能够滋润天下的老百姓,福祉就会属于王公。恩泽能够滋润天下的老百姓,那么老百姓就会安定而和顺;福祉归于王公,那么在上位的人就很尊贵而荣显。老百姓都怀着安定和顺的心情,就乐于爱戴他们的君上,这就叫做下面的老百姓治理得好,他们的君上也会通达。下面得到治理,上面能够通达,这是歌颂的声音所以兴起的原因。”《诗经》上说:“上天降下大福禄,祭礼的仪式隆重又端庄。神灵已经喝醉吃饱了,福禄返回到祭祀的人。”

 (整理自孙立尧注译:《新译韩诗外传》,台北三民书局2012年版。经义为原书“研析”部分,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标题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