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立尧 发布时间: 2022-05-09
经义:
为学的重要性,是儒家一贯强调的。《论语》中有一段记载:“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这里孔子认为如果还没有学成,是不能够从政的;但是子路提出可以在治民、事神的过程中为学,便遭到孔子的批评。本章所说的“安国保民”,也是一种治道。能够懂得如何去治理国家,当然也是要经过学习的,尤其是一些治国的根本,是必须要掌握了之后,才能真正地实现安国保民。显而易见,在先贤眼里政治是一种需要习得的专业,不是国民选出之人就能胜任的。
经文:
哀公问于子夏曰:“必学然后可以安国保民乎?”子夏曰:“不学而能安国保民者,未之有也。”哀公曰:“然则
语译:
鲁哀公问子夏说:“一定要先学习,然后才可以安定国家、养育老百姓吗?”子夏说:“不学习而能够安定国家、养育老百姓的,从来没有过。”哀公说:“这样的话,五帝都有老师吗?”子夏说:“我听说黄帝向大坟学习过,颛顼向禄图学习过,帝喾向赤松子学习过,尧向务成子附学习过,舜向尹寿学习过,禹向西王国学习过,商汤向贷子相学习过,周文王向锡畴子斯学习过,周武王向姜太公学习过,周公向虢叔学习过,孔子向老子学习过。这十一位圣人,如果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老师,他们的功业和声誉就不能够显著于天下,他们的名字也就不能够传到后世。”《诗经》上说:“没有过错也不要遗忘,一切遵循前代圣人的规章。”
(整理自孙立尧注译:《新译韩诗外传》,台北三民书局2012年版。经义为原书“研析”部分,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标题为整理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