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道家本来就是相通的(《韩诗外传·卷五•第二十三章》)

作者: 孙立尧   发布时间: 2022-05-08

经义:

衣食充足,无饥无寒,这是实行礼仪的基础。礼仪的实行与天道相配合,治理天下自然也就容易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虽是出于《老子·第四十七章》中的话,但不妨用来表达儒家的观念,礼义既行,不必出户而天下已治,不必窥牖而合乎天道,当然也是儒家治道的理想——儒家和道家本来就是相通的。

经文:

夫百姓内不乏食,外不患寒,则可教御以礼义矣。《诗》曰:“烝畀祖妣,以洽百礼。”百礼洽则百意遂,百意遂则阴阳调,阴阳调则寒暑均,寒暑均则三光清,三光清则风雨时,风雨时则群生宁,如是而天道得矣。是以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诗》曰:“惟此圣人,瞻言百里。”“于铄王师,遵养时晦。”言相养之至于晦也。

语译:

老百姓肚子里不乏食物,在外面有衣服可以御寒,就可以用礼义来教化管理他们了。《诗经》上说:“将祭品进献给我的祖先,使它和各种礼仪都能相配合。”能够与各种礼仪相配合,那么各种心愿也就能够得到满足了;各种心愿得到满足,阴阳二气也就能够得到调和了;阴阳能够得到调和,寒暑冷热也就能够适宜,日、月、星辰三光就都能清明;三光清明,风雨也就能够按时出现;风雨按时出现,那么天下的生物都能够得到安宁,这样就已经与天道相合了。所以足不出户就能够知道天下的事情,不必从窗口看就能够了解天道。《诗经》上说:“只有这样的圣人,他的目光远大,可以看到百里之外。”“文王的军队真是美好啊,率领天下的诸侯,来奉养昏愦的商纣王。”说的是奉养他到昏昧的地步,以养成其恶来讨伐他。

(整理自孙立尧注译:《新译韩诗外传》,台北三民书局2012年版。经义为原书“研析”部分,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标题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