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立尧 发布时间: 2022-05-04
经义:
《庄子》中有一句话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术层面的东西可以学会,但是在技术层面之上的,所表现出来的则人人不同,这不同之处便在于每个人有不同的修养和人格。儒家之道与道家虽然不同,“道”和“技”的分别却有类似之处。对于儒家而言,音乐即人格,《乐记》中说:“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音乐最能表现一个人的人格,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代表了一个人人格的完成。这一章里所讲孔子学琴的经历便体现了这一点。曲、数这些东西,都是属于技术层面的,而意、人、类等则属于更高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最后孔子弹奏《文王之操》,完全表现了文王的人格形象。
经文:
孔子学鼓琴于
语译: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长时间没有进步。师襄子说:“您可以再进一步了。”孔子说:“我已经能够掌握它的曲调,但是还没有掌握它的演奏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您可以再进一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它的技巧,但是还没有能够掌握曲中的意味。”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又说:“您可以再进一步了。”孔子说:“我已经能够了解乐曲中所要表现的人格了,但是还没有能够掌握其中的至善之处。”过了一段时间,孔子说:“远远地望去,非常盛大,又很严肃,一定是创作这首乐曲的人。他的皮肤是黑色的,身材长大,统一天下,使诸侯都来朝见,这大概是文王吧!”师襄子离席而起,拜了两拜说:“说得好。我认为这是《文王之操》。”所以孔子通过了解文王的乐曲,就能够了解文王的人格。师襄子问道:“我想请问您为什么知道它是《文王之操》呢?”孔子说:“是这样。有仁德的人喜好伟壮,温和的人喜欢装饰,聪明的人喜欢弹奏,对人殷勤的人喜欢华丽。所以我知道这是《文王之操》。”
(整理自孙立尧注译:《新译韩诗外传》,台北三民书局2012年版。经义为原书“研析”部分,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标题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