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不胜道,妖不胜德——商代人文观念革命(《盘庚上》一)

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发布时间: 2022-04-28

经义:

《礼记·表记》中孔子说,商朝人崇信鬼神,国君率领百姓尊奉鬼神,社会生活中重视鬼神然后才重礼,重视惩罚然后才是奖赏,所以殷人政教尊卑有序而血缘宗法不重。“(子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

加上出土的商代大量甲骨文及青铜礼器,于是一些学者断言:商人迷信鬼神祖先,而周人重视人文道德。

这是对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的误读。正是有商一代,先贤明确提出“妖不胜德”,人类从此在根本上由“以神为本”走向“以人为本”,它是一场伟大的人文观念革命!

事实是,夏商周三代都重视天地鬼神的祭祀,都重视卜筮,并不敢以私心亵渎上帝。《礼记·表记》中孔子还说:“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不敢以其私,亵事上帝。”说殷人“先鬼而后礼”,只是相对于夏周两朝“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说的,并不是说夏人和周人就不崇信鬼神了。

三代先贤崇敬鬼神,却不迷信鬼神,这是其高明之处。本节中,盘庚迁都是关系商人生死存亡的理性决策,所以根本没用卜筮,也不需要卜筮,所谓“卜以决疑,不疑何卜?”。(《左传・桓公十一年》)

自人类诞生之初直到三代以前,人类社会本质上都是“以神为本”的社会,是神,而非人才是社会的中心——21世纪的今天,这仍是世界其他文明的普遍特点。正是商代先贤,明确提出“妖不胜德”的观念,这里的“德”,指治道,社会治理路线。

据《史记·殷本纪》,商代中兴之主太戊时期,首都朝堂上有怪异的桑树和穀树长在一起,一晚上就长成双手合围那么粗。太戊很害怕,就询问宰相伊陟。伊陟说:“我听说妖魔鬼怪无法战胜良好的德行,难道是您的政教还有缺点吗?您努力修正治道德行才是。”太戊听从了他的建议,那怪树就枯死消失了。文中说:“帝太戊立伊陟为相。亳有祥桑榖共生于朝,一暮大拱。帝太戊惧,问伊陟。伊陟曰:‘臣闻妖不胜德,帝之政其有阙(同“缺”,缺点、过失——笔者注)与?帝其修德。’太戊从之,而祥桑枯死而去。”

春秋时,先贤进一步提出“神不胜道,妖不胜德”的概念。《新序·杂事二》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有一次外出打猎。开路的人报告:“前方有一条大蛇,如堤坝一样高大,横在路上过不去了。”文公认为这是上天用大蛇来警告自己,就下令掉转车头回去。开路的人很奇怪,为何不把那条蛇赶走呢?文公说:“不是这样的。神灵不会凌驾于有道之君,妖孽不会凌驾于有德之人。殃祸还没有发生,还是可以化解的。”(晋文公原话:“不然,夫神不胜道,而妖亦不胜德,祸福未发,犹可化也。”)于是他回到都城,斋戒三天,改掉恶习,施行诸多善政,结果负责看守大蛇的官吏梦见上帝杀死了大蛇,醒来一看大蛇已经腐烂发臭了。

故事有些传奇、甚至有太多神话色彩,但其表现的人道重于天道,人重于神的观念是明确的。

“神不胜道”“妖不胜德”观念是人类人文理性觉醒的重要里程碑。在此意义上,商人的贡献是巨大的——包括《尚书·盘庚》在内的商代历史告诉我们,有商一代到处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

经文:

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出矢言。曰:“我王来,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由蘗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

语译:

商王盘庚为躲避洪水灾害迁都到殷地,筚路蓝缕,劳务繁重,很多人产生负面情绪,抱怨迁都之举。盘庚于是召集贵戚近臣,一起来做民众的思想工作,说道:“我们迁徙于此,重建家园,正是为了保护大家免受洪水的伤害,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有些人不团结协作,共克时艰,迷信占卜是不对的!占卜了又怎样?历代先王们敬畏天命,重视占卜,仍无法安居要不断迁都,至今已有五次。可见,面对重大困难,先王们更依赖自己的战略战术,而不是盲目迷信占卜。今天,我们不继承先王们善于谋划随机应变的精神,不安心建设新家园,又怎会知道离旧地迁新都就是天命呢?不迁新都,我们会长期困于水患,何谈发扬先王的功业?如同朽木会生新枝,此地亦大有希望,上天将助我们在新都国运绵长,光复先王事业,安定四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