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的四个层次(《韩诗外传·卷四•第三章》)

作者: 孙立尧   发布时间: 2022-04-24

经义:

对君主忠诚可分为不同的层次,这一章里以“大忠”、“次忠”、“下忠”、“国贼”来区分大臣对于国君的态度,自有其道理。“大忠”在其外表的形式上显然很不一般,但结果却是最好的,既有利于君主,也有利于天下和老百姓。“次忠”则其效果比前者要略次一些,而“下忠”则虽然对于国君忠诚,但已经有了怨恨在里面,第一、二章里所说的比干、关龙逢,对国君也许并没有怨恨,但恐怕也要列入“下忠”的范围了。至于国贼,实际上对于君主和国家都已经谈不上是忠诚了,而成了国家的祸害。

经文:

有大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有国贼者。以道覆君而化之,是谓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辅之,是谓次忠也。以谏非君而怨之,是谓下忠也。不恤乎公道达义,偷合苟以之持禄养交者,是谓国贼也。若周公之于成王,可谓大忠也。管仲之于桓公,可谓次忠也。子胥之于夫差,可谓下忠也。曹触龙之于纣,可谓国贼也。皆人臣之所为也,吉凶贤不肖之效也。《诗》曰:“匪其止共,惟王之邛。”

语译:

有大忠诚的人,有次一等忠诚的人,有最低限度忠诚的人,也有祸害国家的人。以大道来辅佐君主而感化他的,这是大忠诚的人;用德行来调和君主而帮助他的人,这是次一等忠诚的人;用正确的道理向君主进谏他的错误,即使牺牲了性命也在所不惜,这是最低限度忠诚的人;不体恤公道的通达正义,苟且偷安迎合君主,以保持自己的俸禄,这是祸害国家的人。像周公对周成王那样,可以说是大忠诚;像管仲对于齐桓公那样,可以说是次一等的忠诚;像伍子胥对于夫差那样,可以说是最低限度的忠诚;像曹触龙对于商纣王那样,可以说是祸害国家的人。这都是为人臣子的所作所为,由于他们本质不同,造成了吉凶、贤与不贤的不同。《诗经》上说:“他不忠于职守,来祸害他的君王。”

(整理自孙立尧注译:《新译韩诗外传》,台北三民书局2012年版。经义为原书“研析”部分,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标题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