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民而爱物”的“大人”境界(《汤誓》二)

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发布时间: 2022-04-21

经义:

在中国文化中,人的最高境界不仅是“正己”,还要延及鸟兽草木,自然万物,“正物”,这种人被称为“大人”。

孟子将人分为四等:一是那些只会取悦权势、逢迎上级的小人,佞臣;二是安定国家的忠臣;三是能够践行正义、走正确路线的“天民”;四是修正自己又泽及万物的“大人”。《孟子•尽心上》说:“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孟子还对君子、亲戚、百姓、万物的关系作了说明,从中我们能看到中国人生态的、博大的、圆融的人文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化万物一以贯之。孟子指出,君子对于自然万物,要爱惜节用而不必施予仁德;对于百姓,则普施恩泽但不必视作亲人。君子首先要亲近亲人,进而把恩泽普施百姓;恩泽普施百姓,进而爱惜节用万物。《孟子•尽心上》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朱熹《四书集注》解释“物”与“爱”:“物,谓禽兽草木。爱,谓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在先贤的礼义原则和制度设计中,人不仅要“保护环境”,更要“统理天地”,实现人的物欲与自然资源间的动态平衡,维系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荀子•礼论》所说的:“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中庸》也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商汤是一位既能舍身造福百姓,又能参赞天地化育的伟大圣王——他真正做到了“仁民而爱物”。

战国秦汉间流传着不同的《汤誓》版本,其中《国语•周语上》引《汤誓》“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根据其他典籍记载,这是商汤在桑林的祈祷。当时商朝刚建立,却遇到大旱,连续五年没有收成。商汤于是来到国都城外的桑林,向上帝祈祷:“我一个人的罪过,请不要累及万民。天下百姓的罪过,惩罚都加在我身上,不要因我一个人的过失,让天下人受惩罚。”他还以自己做牺牲,断发、以木夹手指,向上天祈福,结果大雨真下来了。《吕氏春秋•季秋纪•顺民》说:“昔者商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剪其发,枥其手(枥,压挤,枥手是古代的一种刑罚——笔者注),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

我们能看到商汤牺牲自己,为民请命的大公无私精神。这是真正的“仁民”,而不是对人民施以小恩小惠。灭夏会耽误农时,花费巨大人力物力,自然会遭到一部人的反对。面对大炮与黄油、军事与民生间的选择,商汤为天下人的长远利益,义无反顾去讨伐夏桀。

《史记》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商汤有一次看到野外有人四面张网祈祷:“天上地下的都入我罗网!”他听到后说,这不是一网打尽猎物吗。商汤于是要那人撤去三面网,并祈祷:“要向左的向左跑,向右的向右跑,不听命又无主张的,就到我网里来吧!”天下众诸侯听说这件事,都说:“汤的德行太伟大了,禽兽都顾及到了。”《史记•殷本纪》载:“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后来,“德及禽兽”“爱物”发展为中国古典经济学重要的基本原则:自然原则,根据自然的生产能力安排人类的生产生活,节制资本、节制消费、节制欲望——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拙著《国富新论》第四章“中国古典经济学轻重之术三原则”,该书由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出版。

将生态纳入经济生活范畴,让天地万物都生生不息,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华文明的高明伟大之处,也是她绵延数千年的重要文化基因。

经文:

“今尔有,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正夏?’予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语译:

(王说)“我们当中有人反对灭夏义举,他们说:‘我王不顾念商人的生产生活,兴兵灭夏会影响农业生产,没有粮食,商人怎么活呢?’我理解反对者的意见,但夏桀的统治让人民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结束其统治是上天交给我们的使命,我敬畏上天之命,不敢不兴此义举。反对者会有疑问:‘夏桀到底有何罪过?’他屡兴大役,耗尽民力,肆意剥削夏民,人民已经对夏桀丧失信心,不再支持他。夏民们无奈地说:‘这残暴的统治何时结束呢!我都想与你同归于尽。’夏桀已站在人民的对立面,这就是他的罪过。灭夏势在必行,一定能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