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则称君,过则称己(《韩诗外传·卷三•第二十三章》) ​

作者: 孙立尧   发布时间: 2022-04-19

经义:

本章所说主要是君臣之间的关系。在古人看来,作为大臣,应该将好名声、好事情都推到君主身上,坏事及坏名声都自己来承担,所谓“善则称君,过则称己”,这便是所谓的君臣之义。舜和禹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就如同表演一样,将这种道理通过对有苗氏的态度表现出来,按照孟子的话说是“易地则皆然”。这种道理在今天当然不能够通行,因为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但是在古代社会里,尤其是远古时代,君主的地位通常会被神化,出现这样的观念也是可以理解的。

经文: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㞶山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泽之水,由此险也。以其不服,禹请伐之,而舜不许,曰:“吾喻教犹未竭也。”久喻教而有苗民请服。天下闻之,皆薄禹之义,而美舜之德。《诗》曰:“载色载笑,匪怒伊教。”舜之谓也。问曰:“然则禹之德不及舜乎?”曰:“非然也。禹之所以请伐者,欲彰舜之德也。故善则称君,过则称己,臣下之义也。假使禹为君,舜为臣,亦如此而已矣。夫禹可谓达乎人臣之大体也。”

语译:

舜做天子的时候,西南一带的有苗氏不服从他的管理。他们之所以不服从,是因为其居住的地方,南面有衡山,北面有岐山,西面是洞庭湖,东面是鄱阳湖,有这样的险阻。因为他们不服从,禹就请求讨伐他们。舜不同意,说:“我的教化还没有竭尽全力。”经过长期的劝谕教化,苗民请求归服。天下人听说之后,都鄙薄禹的道义,赞美舜的道德。《诗经》上说:“脸色温和,笑容满面,这不是发怒,而是对他们实行教育。”说的就是舜啊。有人问:“那么禹的道德比不上舜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禹之所以请求讨伐有苗氏,正是想要彰显舜的道德。所以善的地方就说是君王做的,错的地方就说是自己做的,这是做臣子的道义。如果禹做君王舜做臣下的话,舜的作法也会和禹一样。禹可以说是通达做人臣子的道理了。”

(整理自孙立尧注译:《新译韩诗外传》,台北三民书局2012年版。经义为原书“研析”部分,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标题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