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以儒解经”——经学儒家化(《甘誓》二)

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发布时间: 2022-04-14

经义:

汉武帝贬斥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企图以西周王官学六经为核心凝聚民心,塑造文化认同,这一文化政策如此成功,影响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

任何政策都有利有弊。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导致了两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一是传播经学,“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的儒家崛起,宋以后开始实际上的“独尊儒术”;二是经学作为诸子百家的公共经典、百家之源被人为忽视,经子断裂,经学的地位在政治上提高的同时,在文化上反而降低了。

结果,汉以后经学被严重儒家化,儒家为取青紫专攻经学,极少出现战国时期吞吐百家的大儒——“以儒解经”成为经学研究的不二法门。

本节,夏王启讨伐有扈氏的首要理由是有扈氏“威侮五行”。汉孔安国传和唐孔颖达疏,皆将之解释为一种德性,儒家教化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孔传释“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说:“五行之德,王者相承所取法。有扈与夏同姓,恃亲而不恭,是则威虐侮慢五行,怠惰弃废天、地、人之正道。”孔颖达疏:“五行,水、火、金、木、土也。分行四时,各有其德……王者虽易姓,相承其所取法同也。言王者共所取法,而有扈氏独侮慢之,所以为大罪也。且五行在人为仁、义、礼、智、信,威侮五行,亦为侮慢此五常而不行也。有扈与夏同姓,恃亲而不恭天子,废君臣之义,失相亲之恩,五常之道尽矣,是‘威侮五行’也。”

他们只知以儒家观念解经,不知此处“五行”乃五行家之“五行”。水、火、木、金、土“五行”,貌、言、视、听、思“五事”是天人相互感应、影响的基点,违背五行即违背天人大道、基本礼法(宪法)——其严重性如此!《尚书·洪范》记载,鲧治水不力,“汩陈(汩陈,扰乱——笔者注)其五行”,天帝都震怒了,没有给他治国大法。

有学者认为“阴阳五行说”只在战国、秦汉间流行,不能用这些后来的“水、火、木、金、土”解释夏人观念。(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第二册,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68-869页)这是错误的。五行观念,特别是五行相生观念起源极早,它是原始思维“互渗律”在中国文化中的反映。

20世纪初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1857-1939年)提出了原始思维的概念,指出早期人类并没有明确的主体与客体界限,也没有今人熟悉的因果关系,他们感兴趣的是存在物之间的神秘联系,以及人和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二者间“互渗”。此一“互渗律”在原始思维中起关键作用,影响其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举例说:“在大量不发达民族中间,野物、鱼类或水果的丰收,正常的季节序代,降雨周期,这一切都与由专人举行的一定仪式有联系,或者与某位拥有专门的神秘力量的神圣人物和安宁有联系。或者,再举一个例,一个新生婴儿会受到他父亲所作的一切、他父亲的食物等等的影响。印第安人在狩猎中或在战争中,其幸运或者倒霉,得看他的留在帐篷里的妻子吃不吃这种或那种食物,是否戒食某些食物,是否戒除这些或那些行为。”(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1页)

有趣的是,竟是司马迁《史记》法文版启发了列维-布留尔研究“原始人”思维的念头——他对《史记》中关于星象与人事关系的记述大为震惊!

如果列维-布留尔读到《汉书·五行志》或《汉书·天文志》,他一定有找到“互渗律之学”的惊奇。但在中国,五行家们利用天人“互渗”观念规范统治者行为,已经升华为一种天大地大的礼法。很可能,大禹时代这种礼法就已流行。因为《尚书·尧典》中舜帝出巡和《尚书·禹贡》中所述九州地理,都是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记述的,这不会是偶然。(见下图)

2.png

舜帝出巡方向及《禹贡》九州记述顺序。图片来源:邓立光:《周易象数义理发微》(附五行探原)》,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7页。

这也是为什么,有扈氏“威侮五行”成为不可原谅的大罪,夏王启替天行道,必须讨伐之!必须消灭之!

我们能在人类最早期文明形态中找到中国文化的根,在当代世界文明形态中找到中国文化的非凡之处——这是中国文化令人叹为观止的魅力所在!

经文:

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语译:

夏王启说:“全体将士们,我们召开誓师大会,向大家宣告:有扈氏蔑视违背天地社会法则,荒废政事,因此上天决定用武力消灭有扈氏,我们是替天行道惩罚有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