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誓制度是早期国家的根本制度(《甘誓》一)

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发布时间: 2022-04-14

经义:

盟誓制度在人类政治演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认为中国盟誓制度是早期国家的根本制度,夏商周三代主要是靠盟誓制度维系的。他说:“黄帝‘合符釜山’,是中国盟誓史上的开山大事。盟誓不是到黄帝的时候才开始的,但是黄帝的主盟,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基本的组织框架。尧舜禹时期,氏族社会已非常成熟,盟誓突破了婚盟的范围,扩展为部落联盟联合处理公共事务的制度手段。尧之时的社会是各部落的联盟,尧实际上是联盟的盟主。《尚书·尧典》中关于他与各部落首领讨论用人,不断否定别人的意见,已经显示他的盟主地位。”(田兆元:《盟誓制度演进及其引申》,《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盟指会盟,《尚书·尧典》中“班瑞于群后”,颁发瑞玉给参会首领以确立自己的盟主地位,就是一种盟会。另据《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也是一次著名的会盟。会盟是对政治共同体权威的认证仪式,对违反规定者会给予严肃惩罚,先秦史书记载,涂山之会上,防风氏晚到,竟然被禹斩首示众,目的强调政令及政治权威的严肃性、普遍性。《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上说:“防风后至,斩以示众,示天下悉属禹也。”

誓,指宣誓,当代用于总统就职,入会(党)等多种场合。在中国古代用于军事,指包括申明纪律在内的战前动员。《甘誓》是夏王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地前,在军队前作的誓师词。

甘之战是决定夏王朝命运的一场大战,也锚定了后世世袭制的帝位传承原则。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死于巡狩会稽途中,按照惯例将天下禅位给益,但天下诸侯都希望启居帝位,启即天子位后,有扈氏不服,于是启带兵讨伐,大战于甘,战前他作了《甘誓》。文中说:“禹子启贤,天下属意(心归向于他——笔者注)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时间不长——笔者注),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

启开始了家天下的新时代。政治共同体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化,可能与大禹治水为集中人力物力资源,中央王朝权势越来越大有关,天下需要一个更稳定的中央政府和政治重心。历史学家徐旭生认为:“等到大禹身没的时候,形势同从前却完全不同了。大禹因为有治水的大功,人民对他歌舞不衰。同他有差不多同样威望的皋陶已经先死,生存的只有比较后进的伯益,这已经同帝尧、帝舜没时的情形不相同了,并且治水的前后,事务殷繁,各氏族间的朝聘会遇自然不像从前的稀少。这样,夏后氏族的所在地,阳城的附近,就渐渐成了当日的全中国的大都会……启承藉他父亲的余荫,继世为中国的宗主。”(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

《甘誓》誓词现存三个版本,除了本篇,还有《史记·夏本纪》据本篇转写的文字和《墨子·明鬼下》版本。《史记·夏本纪》因为录自本篇,所以内容基本相同。但《墨子·明鬼下》的文字有不少差异。古代学术除了竹帛文字,多口耳相传,有时为了突出本学派的观点,甚至会强调不同的方面。比如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子》特别强调:与有扈氏拼死决战不是为了利,贪图他的土地宝贝,“予非尔田野葆土(据清代经学家俞樾,‘葆土’疑为‘宝玉’之误——笔者注)之欲也”。

《墨子·明鬼下》《甘誓》标题作《禹誓》,但与《尚书·甘誓》基本内容一致,说明两家所根据的是同一个本子,可能是从王官学中流传下来的初始版本。《甘誓》内容很短,我们将《墨子》中誓词转录如下:

大战于甘,王乃命左右六人,下听誓于中军。曰:“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有曰:‘日中,今予与有扈氏争一日之命。且尔卿、大夫、庶人。予非尔田野葆土之欲也,予共行天之罚也。左不共于左,右不共于右,若不共命;御非尔马之政,若不共命。是以赏于祖而僇于社。”

经文: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

语译:

夏朝在甘地用兵剿灭有扈氏。战前,夏王启组织六卿及其部下召开誓师动员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