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的新力量——六经书院

作者: 翟玉忠:   发布时间: 2022-04-14

编者按:4月9日19:30~21:30,大《六经》工程第二次编辑例会线上召开,翟玉忠先生做主旨报告《未来教育的新力量——六经书院》,以下是报告全文。

依托大《六经》工程,诸位同道发心建立六经书院,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为何这样说?

我们将以《六经》为纲,复兴中国古典学术体系,为当代世界解决大本大源、大是大非问题。我们贯通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系统讲授涵盖内养外用的中国古典学术体系,这是亘古未有的。

每一位走进六经书院的人,一时或许无法拿到学位证书,但可以从中找到人生的智慧、内在的安乐和造福全人类的事业——这是最为宝贵的。

我们将开创适应21世纪全球化、世俗化、智能化时代的新教育机构。它既有现代大学又有古老教会的功能,在理性知识教育的同时,更是一种善的情感教育——“道始于情”,道德情感才是智慧之源。

六经书院不同于现代西式教育机构,它不是以理性知识培养为目的,而是以道德智慧的养成为目的;

六经书院不同于传统的宗教机构,它不是以信仰基础,而是以理性为基础,重视“道在帝先”“神不胜道”。

六经书院不同于中国古代书院,它不是教“书”而是教“学”。六经书院不只讲授“四书五经”这类经典,更注重教授贯通这些经典的学术体系,包括中国古典逻辑学名学、中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黄老、中国特有的性命之学、礼义之道、中医等。

全球化时代亟需普世性中国文化

正在进行的俄乌战争显示了世界地缘政治板块的脆弱性,它同时告诉我们,世界怎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战争不确定性导致的油价爆涨甚至直接影响了中国车主。

事物常常呈曲线发展模式。战争和疫情使全球化进程遇到挫折,却没人能阻止这一进程。过去500年来,全球大市场已经形成,供应链、产业链将整个星球连接为一个有机整体。这必然催生真正具有普世性的文化体系。

为何一神教不能承担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需求?因为所有一神教都有强烈的排他性,平等只限于同一派教徒之间。以人类历史上普遍的奴隶制度为例,一神教原则上不允许同一教派的教徒互相奴役,所以他们干脆不断从外族中寻找奴隶——并把这些奴隶看作迥异于自身的非人类。

中国文化认为“人最贵”,人不局限于血统和教统,而是指类范畴下的人。他(她)超越血统、民族、阶级和文化,全人类每个人的生存权、发展权都应得到尊重,是真正的人人平等——真正普世的平等。国家元首和一个农民也只是职位上的不同,待遇上的不同,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天子听从天命,而天命来自人民,政府必须对所有民众负责。120年前,梁启超就指出,中国古代政治表面上是神权专制政体,本质精神是民权民主政体。因为《春秋》讲“以天统君”,而天的代表是全体人民。他写道:“《春秋》所谓‘以天统君’,盖虽专制而有不能尽专制者存……天也者非能谆谆(谆谆,zhūn zhūn,反复告诫、再三叮咛貌——笔者注)然命之者也,于是乎有代表之者,厥唯我民。《书》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又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又曰:‘天矜下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于是无形之天,忽变为有形之天。他国所谓天帝化身者君主也,而吾中国所谓天帝化身者人民也。然则所谓天之秩序命讨(命讨,下令讨伐——笔者注)者,实无异民之秩序命讨也,立法权在民也;所谓君主对于天而负责任者,实无异对于民而负责任也,司法权在民也。然则中国古代思想,其形质则神权也,其精神则民权也。”(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11页。)

所以先贤普遍认为“民贵君轻”“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君主)一人之天下”。正是这种天下为公的观念,造就了人类最为普世的平等——这是21世纪全球化时代所亟需的。

对治时代问题的良药——世俗性中国文化

全球大市场将世界各个族群,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卷入了有机的市场体系,从土地到主食、再到养老极大程度上商品化了。金钱侵蚀神圣,世俗化成为不可避免的大势。

启蒙运动是近代西方世俗化的精神源泉,一般来说,距离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越远,世俗化影响越弱。远离欧亚大陆的美国被认为宗教氛围浓厚的国家,但最近的调查表明,竟有超过一半的美国人认为他们不再从属于某一宗教机构——这是体制性宗教衰落的重要标志。

《华盛顿邮报》2021年3月29日报道,盖洛普(Gallup)近期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教堂、犹太教堂或清真寺成员的美国人比例已降至 50% 以下。这是自1937年盖洛普首次提出这个问题以来第一次发生,当时教会成员为73%,到2020 年只有47% 的美国人表示他们属于教堂、犹太教堂或清真寺。盖洛普还发现世俗化趋势随着年龄降低不断增强,1946年之前出生的美国成年人中有66% 属于教会,而婴儿潮一代(从1946至1964年出生)的这一比例为 58%,“X一代”(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为 50%,千禧一代(出生于20世纪时未成年,在跨入21世纪以后达到成年)为36%。(《美国教会成员近一个世纪以来首次低于多数》,网址: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religion/2021/03/29/church-membership-fallen-below-majority/,访问日期:‎2022‎年‎1‎月‎23‎日)

没有国教和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世俗性是中华礼义文明的显著特征——礼以普遍社会秩序父子、夫妇、上下(级)为基础,建构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以贯之的生活方式。在此普遍社会秩序之下,不同宗教能够和平相处。这是中国数千年没有宗教战争的根本原因。

梁启超先生认为世俗化(无宗教)也是中国学术发达的重要原因,因为先民未受到宗教信仰偏见的束缚。他说:“吾国有特异于他国者一事,曰无宗教是也。浅识者或以是为国之耻,而不知是荣也,非辱也。宗教者于人群幼稚时代虽颇有效,及其既成长之后,则害多而利少焉。何也?以其阻学术思想之自由也。我国民食先哲之福,不以宗教之臭味浑浊我脑性,故学术思想之发达,常优胜焉。”(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5页。)

反观西方及印度,由于神圣与世俗、现世与天堂之间存在巨大张力,所以牺牲世俗与现世,强调离世的极乐和天堂,导致个人信仰修养与外在社会事功间的断裂,不得不遵循“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原则,近代则蜕变为灾难性的去道德化。

目前人类命运面临500年未有之大变局。500年来,资本主义文明突破一神教文明而突飞猛进,然而人类的不平等却在加剧。宗教的不平等转化为资本的不平等,一种更加赤裸裸的不平等。西方主流文化是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意识形态,是少数人压榨多数人的“政治正确”。今天,西方一神教及资本主义文明走向衰退。福山不是说历史的终结吗?不是人类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文明,而是人类要永续发展,必须终结资本主义文明!

“德成智出”,社会道德情感是智慧安乐的基础,也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人工智能催生智慧教育,今天科技进步和现实变化越来越快,人们更需要智慧权变以适应急剧变革的社会;社会层面,理性、知识、科学技术必须有道德的引领。最大的道德是什么?是对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尊重,这是情感问题、立场问题。去道德化、去伦理化的本质是:不再维护大多数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只维护资本的特殊利益。

如同工业革命解放了体力劳动,人工智能革命解放了脑力劳动,特别是那些重复性的、缺乏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社会需求转向更强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于目前去社会化、去道德化、去伦理化导致的严重问题,西方学者开出的普遍药方是回归宗教——这与世俗化潮流相背。而世俗性的中国文化,显然会为全人类奠定新的道德基础,因为父子、夫妇、上下三类伦理关系是普世的!

为形象表达东西方生活方式、社会伦理的巨大不同,我们以图片的形式说明如下:

image.png

中国人世俗性的生活方式图示

image.png

西方及印度主流宗教徒的生活方式图示

中国生活方式呈一种同心圆结构,内在修养与外在事功一以贯之,通过齐家、治国、平天下,化万物,不断扩大道德行为,超越自我,达到智慧、安乐的境界。《中庸》论至诚大道,及与天地并立为三才的圣贤境界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荀子•王制》也说:“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

中国文化是一种公天下的世俗性智慧教育,这是21世纪全球化、世俗化、智能化时代真正需要的教育。

六经书院是承载这种教育理念的机构。它是21世纪人类新文明的起点,这里,我们为六经书院打下了第一根桩!

智者顺势而为,应时而动——让我们为六经书院在全世界落地生根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