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贫轻死方能行道义(《韩诗外传·卷二·第二十五章》)

作者: 孙立尧   发布时间: 2022-04-09

经义:

乐于勤苦,轻视死亡,安于贫穷,这些事情都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士人之所以能够做到,是因为他追求的是道义。道义出于内心的充实,追求内心的人,外在环境如何,对他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所以孔子说君子应该“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只要符合道义的,做了以后能够安心的,君子便应去做;凡是不合乎道义的,君子决不会为了外在的东西去做,这是儒家一向的道德观。这里所举的申包胥、比干、伯夷、叔齐、曾子这些人的例子,都是在说明这一点。所以文章最后提到:“士欲立身行道,无顾难易,然后能行之。欲行义白名,无顾利害,然后能行之。”便容易理解了。今天的人向外追求的利益过多,忘记了向内的道德追求,因此做起事来便失去准则。一旦失去了准则,便渐渐发展到无所不为,这对社会进步是非常不利的。

经文:

子路曰:“士不能勤苦,不能死亡,不能贫穷,而曰:‘我行义。’吾不信也。昔者申包胥立于秦廷,七日七夜,哭不绝声,是以存楚。不能勤苦,焉得行此?比干且死,而谏愈忠。伯夷、叔齐饿于首阳,而志益彰。不轻死亡,焉能行此?曾子褐衣缊绪,未尝完也。粝米之食,未尝饱也。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焉能行此?夫士欲立身行道,无顾难易,然后能行之。欲行义名,无顾利害,然后能行之。”《诗》曰:“彼己之子,硕大且笃。”非笃修身行之君子其孰能之哉?

语译:

子路说:“士人如果不能够勤劳刻苦,不能够轻视死亡,不能够安于贫穷,却说:‘我能够遵行道义。’我是不信的。从前申包胥站在秦国的朝廷上,七天七夜,哭泣的声音没有停止过,所以才能够保存楚国。如果不能够勤劳刻苦,怎能够做到这样呢?比干将要死的时候,进谏更加忠诚;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上,而=志向更加彰显。如果不是轻视死亡,怎么能够做到这样呢?曾子穿着粗布和旧棉衣,都没有完整的时候,粗粮也没有吃饱过。但是如果不合乎道义,他连上卿那样的高官也辞去不做,如果不能够安于贫穷,怎能够做到这样呢?士人如果想在世间实行道义,不要顾及事情是困难还是容易,然后才能够去实行它。如果想推行正义,使自己的声名能够显著,就不要顾及事情对自己是有利还是有害,然后才能够去实行它。”《诗经》上说:“那个人啊,身体丰美而且性情敦厚。”如果不是确实诚实地修养自己,并且亲自去实践它的君子,怎会这样做呢?

(整理自孙立尧注译:《新译韩诗外传》,台北三民书局2012年版。经义为原书“研析”部分,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标题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