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慎其前,必悔其后(《韩诗外传·卷二·第八章》)

作者: 孙立尧   发布时间: 2022-04-01

经义:

对各种事情都要事先做好预防的工作,否则一旦有事来临,仓促之间是没法应付的,就像俗语中所说的“临时抱佛脚”。《中庸》里面也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音jiá,绊倒——整理者注),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文章先用两个比喻引出治国的道理,以小喻大,因为治理天下国家尤其是如此,如果不事先处理好国家各种要害关系,一旦出现巨变,将会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在古人看来,治国的要素如“崇仁义,尊贤臣”,这些都是要事先做好的事情,如果用一种侥幸的心理来治理,国家迟早会遭受祸难。 

经文:

高墙丰上激下,未必崩也。雨兴,流至,则崩必先矣。草木根浅,未必也。飘风兴,暴雨坠,则撅必先矣。君子居是邦也,不崇仁义,尊贤臣,以理万物,未必亡也。一旦有非常之变,诸侯交争,人趋车驰,迫然祸至,乃始忧愁,干喉焦唇,仰天而叹,庶几乎望其安也,不亦晚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嗟乎,虽悔无及矣。”

《诗》曰:“惙其泣矣,嗟何及矣!”

语义:

高大的墙,上部宽厚,下部单薄,未必会崩塌,但若大雨来了,雨后积水冲过来,它一定会先崩塌。草木的根部没有深扎在土里,不一定就会被折断,但若暴风吹起,大雨降落,它们一定会先被折断。君子掌握国家的政权,如果不崇尚仁义,不尊敬贤能的臣子,去治理国家,未必就会灭亡;一旦发生不同寻常的变故,诸侯之间互相发动战争,人民到处奔走,车马驱驰,突然灾祸降临,才开始忧愁,对着天空叹息,喉咙和嘴唇都叫干了,希望国家能安定下来,这岂不是太晚了吗?孔子说:“事前不谨慎处理,事后才悔恨,唉,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

《诗经》上说:“忧愁地哭泣着,嗟叹又哪里来得及呢!” 

(整理自孙立尧注译:《新译韩诗外传》,台北三民书局2012年版。经义为原书“研析”部分,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标题为整理者所加。)